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察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 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 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报告, 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 储量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 储量分类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3 勘查的目的任务 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 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 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 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 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 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详查采用各种勘察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 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 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 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 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 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 4 勘查研究程度 地质研究程度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 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 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勘探阶段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 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 矿区地质: 通过(1: 5000 )~(1: 1000 ) 甚至(1: 500 ) 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 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 矿石质量研究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 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 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 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基本查明矿石有用, 有害组分种类, 含量, 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勘探阶段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 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 确定氧化带, 混合带, 原生带矿石界线。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预查阶段对发现的矿体可以通过少量的矿石进行类比研究, 做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 详查阶段应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 勘探阶段对易选矿石, 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 如矿石物质组分复杂, 综合利用价值又较高, 或为新类型矿石, 必要时还需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搜集资料, 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 普查阶段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 应初步了解该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 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 初步了解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 初步了解环境地质状况, 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详查阶段 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及矿
铜钼铅锌镍矿勘查规范-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