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iew of Mark Rothko from The
Oriental Aesthetic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By
Li Yingjiao
Supervisor: Prof. Li Mingwei
May, 2014
摘 要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为纽约画派领导
画家之一,今天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罗斯科始终以探究人类的
情感与生命的意义为宗旨进行创作。从早期超现实主义的神话题材到 60 年代晚期,罗
斯科的画面由黑灰色系构成的两三个抽象矩形色块,从明亮的红黄交织的色彩逐渐转变
为沉重的黑色、忧郁的紫色与神秘的藏青色等。罗斯科坚持以巨幅油画并且不加外框修
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通过画面意象的表达调动观者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进而产生
联想,达到一种类似以有限的个体精神融入无限的意识海洋的精神体验,罗斯科运用有
限的色彩和极为简洁的形状诠释着人类共同内在精神的表达,画面象征着一切万物的存
在状态。东方美学特质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在艺术哲学上,罗斯科
旨在观者通过特定的展示空间,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他的艺术境遇,从而唤起观者最基
本的情感,并获得完全的精神解放,观者与作品最终融为一体进入冥想的情境。罗斯科
的绘画与艺术哲学能够使我们对现代艺术与艺术家进行最本质问题的探讨与反省。
在图像以机械和电子技术进行大量复制的当代,艺术作品由于大量副本的出现,使
得图像艺术价值渐渐沦为一种消遣享受与占有,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当今的艺术作品可
在网络、画册、杂志等十分便捷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通过技术复制看到的艺术作品
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图像,并不能给予观者传达完整的精神体验。虽然这种便捷的观赏方
式缩小了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空间距离,并可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为人们提供心
灵的慰藉,满足人们因物质生活而带来的心灵空虚,但对于观看艺术作品的在场缺失,
使观者无法作为参与者融入其中,并导致观者无法切身感受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所以观者的在场缺失使得艺术作品的本质贬值,从而作品的意义大幅度降低。罗斯科十
分强调作品的展示空间,希望以理想的呈现方式来反映他的作品,通过特定的物理空间
使观者抛弃一切现实功利,沉浸于一个宁静的世界,使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充分发挥,并
充分传达出作品本身的灵光,唤起人们最深处最真实的灵魂所在,使观者与作品产生直
接的情感交流。图像时代的人们逐渐感到审美疲惫,进而降低了对艺术作品的膜拜感,
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渐渐消失。随之许多艺术家也失去对艺术的初衷,艺术家急功近
利,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将一些肤浅的新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获取回报,然而如
I
此一来,他们就很难再专注于个人内在精神的追求,继而忽略了艺术的灵魂和本质,艺
术、艺术家与审美大众之间渐渐失去了本真性与生命体验。
本文共分为引言 、罗斯科绘画风格的形成、罗斯科绘画艺术的语言特点、罗斯科
绘画艺术理念中的东方气质、罗斯科的艺术精神对现代艺术的启示、结论六个部分。第
一章以机械复制时代下现代艺术的特点与罗斯科艺术观念的不同作为切入点,并与罗斯
科所处时代的背景及环境相结合,再加上罗斯科的个人因素,通过这三点的研究,使我
们明白罗思科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所在。第二章对罗斯科的绘画语言及相关的艺术作品
进行分析,
东方审美下的马克·罗斯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