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burnstrauma中文摘要.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4 年3 期中文摘要本期为脓毒症专刊, 组稿专家为解放军总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姚永明教授。本期报道该领域现面临的紧迫挑战及应对方案与策略, 对脓毒症诊断与治疗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希望对您的临床科研工作有所裨益, 对相关英文论著发表有借鉴意义。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1. 脓毒症相关肝功能不全研究进展 Burn Trauma, 2014, 2: 97- 105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Wang D, Yin Y, Yao Y. Advances in sepsis-associated liver dysfunction. Burn Trauma 2014;2:97-105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肝功能不全发生于脓毒症早期。脓毒症相关肝功能不全发病机制包括 3方面:体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细菌和内毒素的入侵、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激活。涉及的肝细胞包括:枯否氏细胞、肝细胞和肝窦状内皮细胞。此外,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向肝脏募集,继而释放酶类物质和氧自由基,进一步加剧了肝脏损伤。临床上脓毒症相关肝功能不全可大致分为 2种:缺氧性肝炎和黄疸,后者在脓毒症中更为常见。脓毒症晚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持续进展可出现肝衰竭。针对脓毒症肝功能不全,尚无特异性治疗。目前治疗措施主要为去除感染灶和对严重脓毒症的治疗。更好的认识脓毒症肝脏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2. 创伤病人脓毒症的预测 Burn Trauma, 2014, 2: 106 - 13.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Jin H, Liu Z, Xiao Y, Fan X, Yan J, Liang H. Prediction of sepsis in trauma patients. Burn Trauma 2014;2:106-13 摘要: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创伤引起的死亡有 % 发生在院内,而作为创伤后并发症的脓毒症则是引起院内死亡的重要病因。如能对创伤后脓毒症进行早期预测,并对高危伤员进行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则可提高创伤伤员的预后,改善创伤伤员的结局。目前,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发生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预测;第二,利用伤员的人口学信息进行预测;第三,利用创伤后的损伤学信息进行预测。但至今用于验证这些方法预测能力的相关实验开展较少,且实验结论存在争议。今后应在创伤后脓毒症发生方面开展更全面深入的探索,以寻求更加快速、准确、便于实施的预测方法。 3. 脓毒症治疗新策略:瞄准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Burn Trauma, 2014, 2: 114 - 20.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Wang X, Qin W, Sun B. New strategy for sepsis: Targeting a key role of platelet-neutrophil interaction. Burn Trauma 2014;2:114-20 摘要: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在脓毒症时中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目前脓毒症引起血小板异常活化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失调已被公认。血小板在脓毒症中可促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形成,并且可以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而脓毒症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向感染区域聚集和迁移受阻,在远端器官异常浸润,以及中性粒细胞清除延迟。目前,随着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脓毒症时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加快并加重脓毒症时的炎症反应。本文即是着眼于脓毒症时血小板的异常活化、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异常和两者间的相互作用, 对其中的相关分子机制及两种细胞间相互对话的作用结果进行阐述,从而为脓毒症的救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4.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BMX 在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 Burn Trauma, 2014, 2: 121 -4.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Qiu L, Wang F, Liu S, Chen XL.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yrosine kinase BMX in inflammation and its inhibitors. Burn Trauma 2014;2:121-4 摘要: Tec 家族是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第二大成员,包括 TEC 、 BTK 、 ITK 、 TXK 和 BMX 。 Tec 家族成员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具有相似的蛋白质结构。 BMX 激酶(骨髓 X激酶)最初在人骨髓细胞中被发现。除髓样造血细胞外, BMX 激酶还分布于内皮细胞和多种肿瘤

burnstrauma中文摘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bbitco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