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新认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曲鹏(发布时间: 2002-8-20 8:45:49) 概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 或糜烂(erosion) ,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 Q 波心肌梗死和 Q 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 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改变,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随着对 ACS 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 ACS 早期诊断、识别及治疗的重要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向临床医师提出了挑战:如何从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患者中识别 ACS 而决定下一步可行的治疗决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进行 ACS 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从而指导临床战略。 ACS 的治疗涉及药物治疗、 PTCA /支架植入或外科搭桥治疗。为此,本文对 ACS 的发病机理、分型和危险分层、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动态一、血管病变与不稳定斑块的演变根据美国心脏学会血管病变标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可分为 5 个阶段,早期粥样硬化病变,即所谓的脂肪条纹或 III 型病变,在脂蛋白摄入和排出失衡时,演变为不稳定的 IV型病变和容易破裂的 Va型病变。 IV和Va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由富含脂质的柔软粥状物质与覆盖其上的纤维帽组成,由于斑块内脂类物质含量高,并具有巨噬细胞依赖的化学特性,病变部位比较软, 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或成为 VI型。 ACS 便是 IV和V型斑块破裂及其继发血栓的结果, ACS 这组病症是一个连续体,彼此之间存在交叉也存在着差别,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变,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在斑块破裂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继发血栓, 对冠状动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一组波谱样分布的病症。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一持续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稳定与不稳定阶段相交替的。据文献报道: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的改变与斑块破裂息息相关, 也有少数病例是在斑块糜烂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易破裂的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的斑块在破裂之前的判别是 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即使无明显狭窄的斑块,如判定其为不稳定的,则应进行强化的内科治疗或介入治疗;如判定为稳定性的,就有可能不进行有侵袭的治疗,这些都涉及到新的治疗战略问题。“稳定斑块”通常是指同心性斑块,其纤维幅较厚,脂质坏死核心小或无,平滑肌细胞多而炎症细胞少,胶原含量占 70%以上,不易破裂。斑块破裂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①首先脂质核心产生:泡沫细胞凋亡后,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下降解胶原产生。②斑块破裂的激活:巨噬细胞削弱纤维帽,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激话。③易碎斑块形成:由在纤维帽最薄弱点产生的物理力量所致。从病理上看,易破裂“不稳定”斑块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①脂质核大(特别是占斑块体积的 40%以上);②纤维帽薄;③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或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尤其在偏心性纤维帽的边缘(肩部);④属非钙化班块;⑤多为偏心性斑块,等。从影响因素上看,这种斑块破裂既有主动因素,也有被动因素。斑块的易碎性取决于:①冠脉环面壁内的切应力和张力、脂核的构成及大小和来源于斑块表面腔的冲击力; ②巨噬细胞、 T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有报道在破裂斑块巨噬细胞的比率是稳定斑块的 6~9倍多。并认为可能与来源 T淋巴细胞的γ-干扰素阻碍了平滑肌的胶原合成,且巨噬细胞可通过吞噬作用或分泌蛋白水解酶降解细胞外基质,产生纤维蛋白溶酶激活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胶原酶、明胶酶和基质溶解素),裂解纤维帽,使之变薄,处于易破裂状态; ③同时研究发现:在破裂的纤维性被膜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血管收缩物质如血管紧张素 II或内皮素在局部增多;据此推测,血管舒张因子如钠利尿肽产生低下, 也可能参与斑块的易破裂性;④交感神经一过性的过度紧张,与斑块相关的血液动力学的应激性增加,血管紧张亢进或冠脉痉挛,或伴心肌收缩力增强的血管本身过度的屈曲也会引发斑块破裂。另外,还有争议的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压力上升而致的斑块破裂学说,及因纤维性被膜或斑块边缘部反复的屈曲而致构造疲劳学说等。一旦粥样斑块破裂,. 通常易发生在偏心型斑块的边缘部分(肩部),少数也有在未形成脂质核的纤维性被膜的糜烂面或非肩部的中心部分破裂。Richardson 100 份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结果显示,偏心型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新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