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探预测理论
第一页,共154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沉积盆地控油论、源控论、含油气系统理论、石油液态窗分布理论,油气聚集(区)带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论和油气成藏组合。
难点:油气聚集(区)带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论和油气成藏组合。
第二页,共154页
第二章 油气勘探预测理论
内容提要:油气成因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沉积盆地控油论、源控论、含油气系统理论、石油液态窗它们为石油勘探的战略选区奠定了理论基础。油气聚集(区)带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论和油气成藏组合为区带划分和油气富集区块的预测提供了依据和可借鉴的勘探模式,而圈闭的识别和预测方法分析为找到一定类型的油气藏(田)提供了具体的勘探靶区.。煤层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深盆气等非常规油气藏和油气资源的存在与发现拓展了油气勘探的空间。
第三页,共154页
第一节 油气勘探方向预测
一、有机成因理论与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弄清楚油气的来源才能掌握油气生成及其以后的活动规律,进而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为油气勘探部署指明正确的方向。
1. 油气的有机成因及其勘探指导意义
油气的有机成因理论对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
由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其产物不同,所以石油这种液态烃仅出现于有限的深度以上,而气态烃可存在于地下深部。
第四页,共154页
油气的无机成因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无机物形成的。按照各自提出的主要依据不同可分为碳化物说、地幔脱气说、费-托地质合成说等派别。在石油成因研究的早期,无机学说相当盛行,曾得到不少地质学家的赞同。
(1)油气无机成因的地质地化证据
①太阳系中的挥发份:
②地球的排气作用:
③基底岩浆岩与变质岩中的油气:
④冲击坑和深钻中的油气:
第五页,共154页
(2)无机成因气藏简介
我国在无机成因气田(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在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气田(藏)研究成果卓著,同时还在世界上首次肯定了无机成因气田(藏)的存在。根据戴金星等的研究,无机成因甲烷气的δ13C>-30‰,无机成因烷烃气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δ13C1>δ13C2>δ13C3),无机成因甲烷的CH4/3He值为n×105~7。而无机成因二氧化碳的δ13C大于-8‰,主要在-8‰~+38‰之间分布。在气组分中,当二氧化碳含量大于60%或更高,该二氧化碳是无机成因的,多数情况下含量小于15%时是有机成因。
第六页,共154页
(3)油气无机成因理论在指导勘探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认为,无机成因的油气是在高温下形成的,在高温状况下,石油能否形成和存在,还是个有争议并且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戴金星等认为,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烷烃气的有利发育带主要分布于下列区域:莫霍面或地幔柱上隆地区,即地壳变薄、地幔上拱地区;,℃/100m的高热-热构造区;R/Ra>1的正异常带,特别是R/Ra>2的地带;近期或较新时代玄武岩或岩浆活动带。沿气源断裂带、当气源断裂附近具备有储、盖、圈、保配套条件时,往往易形成无机成因气藏。中国东部伸展盆地带及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北西西向构造、岩浆活动带是无机成因气释放的有利地区,在今后的勘探中应引起重视。
第七页,共154页
二、海相生油气理论与陆相生油气理论
、陆相均可生油
(1)陆相贫油观点的来源
(2)陆相生油气理论的产生
(3)陆相生油气理论的主要观点
(1)煤成气
(2)煤成油
第八页,共154页
据1996年底统计,我国在陆相盆地中发现了419个油田,其中有33个亿吨级大油田,%,储量却占67%(张文昭,1997)。不但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的正确性,而且也证明了陆相盆地也可以形成大油气田。陆相生油理论成为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应用于其它国家和地区陆相盆地的勘探实践中。
第九页,共154页
我国的古生代沉积基本为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秦岭-昆仑山以北和东南广大地区,几乎全部隆起成陆或褶皱成山,海水退至西藏、西南一带。到了中生代,由于三叠系印支运动,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使我国南、北陆地连成一片,从而进入了一个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新的地质发展阶段。
第十页,共154页
油气勘探预测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