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解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
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
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
具、生活器具、能财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思潮:是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
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
和对策原则。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的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
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而贯穿
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
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
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个大的
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时期。
九洲: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
扬、荆、豫、梁、雍九洲。
“尽地力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农业发展思想,就是由政府督导农民
提高单位母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崖而得名。时间在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制陶文化最为著名。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
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
三公九卿: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大夫。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
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即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
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即孝子廉史,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是
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
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贤良方正文学:,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
期的现实。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
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
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王官采诗说:汉代经学有一种说法,说周王专门派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在此基础上编成了
《诗经》。所以要采诗,是从这些表达着民意的歌唱中来观察政治的得失,这就是~。
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
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部析妙理,提倡放荡,
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
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
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清谈: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麈尾,
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
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宫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
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
尚书省下设六分部,即吏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