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 三创" 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张国华 2006 年6月 30日同志们: 现在,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总结我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弘扬" 三创" 精神,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为全面完成" 十一五" 发展规划,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果中共昆山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 市委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坚持以富民强市和" 两个率先" 总揽全局,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争创一流, 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率先实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 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坚持外向带动主战略,实施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计划, 全市经济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五年来,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期初的 亿元增加到 730 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从 亿元增加到 亿元,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 亿元增加到 亿元;进出口总额从 亿美元增加到 亿美元;工业总产值从 415 亿元增加到 2333 亿元。五年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786 亿元,是"九五" 时期的 倍;注册合同外资新增 110 亿美元,到账外资新增 52 亿美元、累计超过 100 亿美元; 新增私营企业 万家、注册民资 205 亿元, 分别是过去历年总和的 4 倍和 10 倍。过去的五年是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 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出口加工区、高新区、沿沪产业园等各类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 主导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 电子信息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高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 光电、半导体、新能源等龙头带动和核心技术项目加快建设。强化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外向配套协作, 积极推进" 昆山制造"向" 昆山创造" 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 以周庄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花桥国际商务城新一轮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商贸、金融保险、仓储物流等行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色果蔬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从 % 提高到 % ;万元 GDP 能耗下降 % ;新批内、外资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分别达到 341 万元和 47 万美元; 每平方公里产出 GDP 从 2165 万元增加到 7869 万元。过去的五年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 坚持富民优先, 积极实施" 三有工程", 大力发展富民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09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8519 元,年均递增 % 和 % ;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人均纯收入超过 8000 元的农户比例达到 % ;群众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性、经营性、资产性收入的比重升至 40% ; 人均储蓄余额 万元, 增加 2 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 99% 以上。市民居住和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五年来, 按照片区发展理念,强化规划指导,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小城镇建设, 加大动迁力度, 建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自然村落整理全面启动。全市城镇建成区扩大到 120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建成市域" 六纵六横二环五高" 的公路主网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实施了体育中心、图书馆、新客运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等一批公共配套项目。建立了城乡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 加强了镇区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区域供水工程, 实现天然气进城入户, 新建输变电站 21 座,新增供电能力 281 万千伏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 新建一批污水处理厂, 建成城市森林公园、阳澄湖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
昆山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