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一、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奠定基础。 2 .神经系统疾病增多,虽然 CT 、 MRI 等应用广泛,但神经系统基础知识仍然非常必要。二、复习神经系统总论知识: 在机体中的主导地位: 1)个体生存:调节机体各系统在机能上的协调统一; 2)种族生存: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3)思维、语言、情绪、记忆等。 构成: N元联系的四种方式:辐散式、聚合式、环路结构、侧副抑制 3. NS 区分 :1左侧颈膨大半损伤,四肢运动感觉情况. 2 某人脊柱损伤, 左下肢不能随意运动,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右侧脐平面以下皮肤痛温觉消失,诊断椎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分析: 脊髓损伤的部位(节段)哪个椎骨骨折引起解释上述症状和体征一、复习: :颈膨大 C4-T1 ;腰膨大 L2-S3 。 : 骨 C1-4 5-7 T1-3 4-6 7-9 10-11 T12 L1 髓 C1-4 5-8 T1-4 5-8 9-12 L1-5 S1-5 Co 脊髓的内部结构与损伤红核脊髓束: 中脑红核→红核脊髓束→交叉→前角运动细胞→对侧屈肌活动的肌张力和活动前庭脊髓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庭脊髓束→前角运动细胞→兴奋同侧肢体伸肌的张力和抑制屈肌。顶盖脊髓束: 上丘→顶盖脊髓束→交叉→脊髓灰质→视听反射内侧纵束: 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脊髓灰质→平衡觉与眼球的运动和头的运动结合起来网状脊髓束: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调节肌张力二、前角及病变综合症一)前角细胞: ; 。二)运动神经元分群及机能三)病变综合症 ; ; ; 、后角及病变综合症一)细胞分群 lissaver 氏束:角尖。角周巨细胞:后角周边,贯穿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痛温粗触纤维。 Roland o 氏胶状质:全长,多至本节。固有核:贯穿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痛温粗触纤维及胶状质纤维。胸核:后角基部,胸段及上腰段明显,接受后索及根的纤维至本侧脊髓小脑后束。中间内侧核:位于中间带与胸核之间,全长,接受后索及根的纤维至两侧脊髓小脑前束。二)机能分配:后外-近段;前内-远段。三)病变综合症 ; ,触觉迟钝,即分离性感觉障碍; ; ,但较根性轻,呈束带样、条状痛; 、上胸段多见。附:神经根损伤综合症: ; ; ,较严重损伤少数可出现肌萎缩; ; (出汗、立毛、血管舒缩)。四、侧角及病变综合症一)交感 N: T1-L3 ;副交感 N: S2-4 二)病变综合症 综合症: A眼裂变小(上、下睑板肌瘫); B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瘫); C眼球凹陷(眼眶肌瘫); D无汗; E半侧面部血管扩张; F中枢性交感束、睫状脊髓中枢、颈上 N节及节后纤维。 ; ; ; 、排便反射障碍; 。五、白质一)复习: 1固有束:节段间联系及节段间反射。如疼痛引起的肢体短缩屈曲反射。 2上行传导束:浅感觉—触压痛温; 深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可感知并判定至大脑;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调节至小脑内脏感觉—机器化学刺激,漠糊,迟钝,不易定位。 3下行传导束:锥体路和锥体外路。锥体路: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锥体外路: 1)红核脊髓束:侧索,侧束前,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姿。 2)网状脊髓束:仅至 C、 T;大 C-前角-肌;小 C-侧角-内脏; 分侧束:不交叉,皮脊和红脊间行前束:交叉和不交叉。调节肌张力和内脏活动。 3)前庭脊髓束:前庭外侧核---前索与脊丘前束混行,传导来自前庭和小脑的冲动,调节躯干、四肢肌张力,维持体位平衡,尤其对伸肌张力作用明显。 4)顶盖脊髓束:前索,仅在上段,主视听防御反射。 5)内侧纵束:前索,来源多,终于颈髓前角,主头颈肌协调运动. 6)橄榄脊髓束:下橄榄核-前侧索间,主颈肌反射活动。二)病变综合症 1后索:薄束、楔束及一些短束。 A同侧束性损伤,深和精触消失; B深反射消失或减弱; C深感觉性共济失调,可用视觉矫正; 或a姿势和运动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说明其肢体所处位置;b立体感觉丧失,闭眼后不能辨别和描述出所触摸物体的形态和性质; c两点辨别觉丧失; d振动觉丧失; D Rowberg 征阳性,闭眼双足并在一起时,不能平稳站立,
神经系统-扈青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