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古诗-赏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古诗-赏析
史达祖
【原文】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鉴赏】
此词上阕先从“中秋〞写起。头两句即是佳句:“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其中共有四个意象:西风、凉云、天东、金镜,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妙图画。其微妙之处尤在于“来劝〞、“放开〞这两组动词的运用,它们就把这幅静态的“图象〞变换成了动态的“电影镜头〞。
原来,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作者在此用了一个“来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赋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果然有眼,它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所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景,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的继续写景和含情埋下了伏笔。“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三句,就承接上文,写出了月光普洒大地、惨白一片的夜色,以及大河中的月影与天上的圆月两相辉映的清景,于中流露了自己的乡思客愁。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静夜思?),苏轼词云:“明月如霜〞(?永遇乐?),史词的“照野霜凝〞即由此演化而来,并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愁绪。“殊方路永〞一句,语似突然而起,实是从题中“真定驿〞生出。临安出发,过淮河,入金境,便是殊方异国,故云“殊方〞;到了真定,已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但再到目的地燕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故云“路永〞。这个四字押韵句自成一意,起了转折和开启下文的作用:上面交待了中秋月色,至此就转入抒情。“殊方路永〞四字读来,已感到伤感之情的深切,而令人难堪的更在此夜偏又是中秋节!故而“独在异乡为异客〞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重悲绪就交织在一起,终于凝成了下面这两句词语:“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
中秋为秋季之中,故曰“分破秋光〞,而“分破〞的字面又清楚寓有别离之意,因此在已成“殊方〞的故土,见中秋月色,便再无一点欢意,“尽成悲境〞而已矣!下两句即顺着此意把自己与“真定驿〞与“中秋〞合在一起写:“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月于“影〞字见出。驿站古庭的悲寂气氛,与中秋冷月的凄寒色调,就使作者中夜不眠、踌躇徘徊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孤单忧郁,也使他此时此地的心情显得更其凄凉悲切。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分强调词要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谓之“有境界〞。此情此景,就使此词出现了景真情深的“境界〞,也使它具有了“忧从中来〞的强烈艺术效果。
不过,在上阕中,词人还仅言其“悲〞而未具体交待其所“悲〞为何,虽然在“殊方路永〞四字中已经隐约透露其为思乡客愁。读者只知道,词人犹豫,词人徘徊,词人在月下形影相吊,然而尚未直探其内心世界的微妙。这个任务,便在下阕中渐次完成。它共分两层:一层写其对于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这是明说的;另一层那么抒其对于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