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复调音乐
执教:曾凡科
学校: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年级:高一年级
指导教师:魏莹莹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和审美体验,初步认识复调音乐,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分类。
二、引导学生通过巴赫《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学习,感受巴罗克合唱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人文内涵的理解。
三、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即兴编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于复调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复调音乐的基本认识和理解;《马太受难曲》分曲的赏析。
教学难点:
巴罗克合唱音乐基本风格的感受和人文内涵的理解;即兴编创与表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导入:
请听老师弹奏两段音乐,请说说音乐两个声部之间是主次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一)《跑马溜溜的山上》(弹)
主次关系(说明)
师:由若干个附属声部陪衬、烘托着一个具有独立性旋律的多声音乐形式叫做主调音乐。注重纵向的和声关系。
听第二段音乐:《康定情歌》(弹)
并列关系(说明)
生齐: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按照一定的法则有机结合
而成的多声音乐叫做复调音乐。强调各声部的独立和横向发展(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形成对比或补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复调音乐》(出示课题)
新课教学
一)复调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两次高峰
复调音乐于公元9世纪左右产生于西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
代表人物:帕莱斯特里那,听音频
:巴罗克时期
(互动1)巴罗克时期: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它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通常指1600—1750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西方艺术风格。
(互动2)巴赫: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晚期巴罗克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师:《马太受难曲》是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
(互动3)创作于1724—1727年。取材于《圣经》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共有78首分曲,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这部作品被称作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对《马太受难曲》第1、72、78分曲的学习,来感受巴罗克时期合唱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
二)作品赏析
《第1分曲》“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
A师:这首歌曲是这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的场景。悲哀的气氛确立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B听音频,思考:
?学生判断
?
学生发言
C 师小结:出示乐谱,分析四声部首句节奏特点:混声与童声相结合的双合
唱曲,规模庞大,复杂的双重对位法。
《第72分曲》“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
A师:这首歌曲在作品中先后出现过5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去后出现,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
B请一名学生读歌词
C听音频,思考:
请辨别这首合唱曲是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
师小结:混声四部合唱,主调在女高音声部。其余三个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主旋律。
2)音乐的速度、音调、情绪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师小结:速度缓慢、旋律暗淡、音调低沉。悲沉的音
第十四节:巴赫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