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玉春养蜂场”,始建于1996年,是定地结合小转地专业化养蜂场,为防止生产中造成二次污染,购进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生产的“无污染分蜜机”和“无污染蜂蜜周转桶”等。在蜂群饲养管理上,引进了先进的《数控养蜂法》技术,常年利用最佳群势,保持了蜂群强壮无病。所生产的各种分离蜂产品,有椴树蜜、杂花蜜、蜂王浆、山花粉、蜂胶等。做到了无重金属及药残留、符合国标gb18796—2005要求,而深受收购商好评。 多年来,玉春养蜂场,在各级政府及亲朋的帮扶下,孟玉春应用“数控养蜂法”,蜂场规模由当初的26箱蜂,发展到如今的三个养蜂场400群蜂,由于长年饲养最佳群势,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年产值达40多万元,孟玉春也从贫困走上了致富。 “吃水不望挖井人”。面对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从内心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各级政府及亲朋的帮扶。感谢“数控养蜂法”。 2009年10月,孟玉春与杨学华、孟玉魁、周国才、孟玉柱、马凤芹等六位蜂友达成了共识,%,当选合作社法人代表。 2009年12月11日依法注册成立了“玉春养蜂专业合作社”。属于股份制企业,是以定地结合小转地专业化养蜂场为主的蜂农组成,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注册社员6户,注册资金6万元。现发展社员44户,拥有蜂群4000箱,年产蜂蜜230吨,年产值368万元。 几年来,玉春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凭着统一的质量,统一的包装和良好的信用、优良的服务与哈尔滨、北京等地加工销售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合作关系。产品也拥有了自己的商标权,“孟玉春”牌原生态蜂巢产品在省、市各种森林产品展销会上展出,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网上销售,产品已销到全国各地。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运用“数控养蜂”技术走上了致富,带动全区12个林场所和辐射周边区局的蜜蜂养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
1997年春,面临林区两危的困境,他们夫妻俩主动下岗,开始了定地专业养蜂。为了能安心养蜂,他将蜂场设在离家1公里远的山脚下,不仅远离水电,而且,每到春秋防火期间还不让生火,只好每天吃着凉饭,睡在那冰冷潮湿的帐篷里。为了节约开支,挖蜂窖、平场地、修路、做蜂箱等都自己干。经过艰苦的创业,蜂群由26箱发展到了50箱。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理解不深,又缺乏实践经验,在蜂群管理上有很多重大失误,经济效益只是数控效益的30%。shy; 1997年冬,他又带着全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数控养蜂法”学习班。通过这次学习,他不仅找到了失误的原因,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养蜂的信心。回家后,准备大干一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突然感觉浑身无力,两眼皮下垂,经市医院诊断为身患“重症肌无力”,来到XX市附属医院治疗。这种病是世界疑难病,。这对于贫困的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在治疗期间,他返复阅读《数控养蜂法》,在“数控”第一章“养蜂者素质”中有一段话,给了他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人生是充满了挫折与失败,世界上是没有常胜将军。“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而是血,名人的姓名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居里夫人)。困难是良师益友、困难能锻炼人、开发人的潜能、帮助人发现问题、获得机遇,因此逆境能使人成才,是走向成
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