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库血洒天山以忠诚筑路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二总队第六支队
军事图片中心廖振华发布时间:2009-08-13 11:38:24
中国军网8月13日电廖振华摄影报道
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
一支秘密的筑路部队
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退伍老兵
一群血洒天山、赤诚报国的军人
……
带着种种悬疑,记者走近了一支特殊的部队——
朋友,当你踏上旅行的客车,驰骋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时,肯定会为如此便捷的交通而感到轻松和舒心。但是,不知你可曾想过,就在这一条条康庄大道上,蕴涵着千万筑路人的智慧和力量,浸透了千万筑路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双手开拓美好和幸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他们之中,有一支头顶国徽、身穿橄榄绿的特殊队伍,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创立了卓著功勋,真正无愧于“开路先锋”、“钢铁集体”等诸多光辉荣耀的称誉,这就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交通二总队第六支队。
“八一”前夕,记者应邀来到了驻扎在安徽合肥二环路上的军营采访。
公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天山往事
据武警交通六支队何高明政委介绍,这支部队是1964年在山西大同组建的,原来隶属于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部队奉命挺进新疆天山,常年奋战在戈壁荒漠和雪域高原,筑路官兵为打通公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奉献。
1974年6月,武警交通部队及新疆军区一部奉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挥师新疆,担负起修筑举世瞩目的天山公路的重任。素有“开路先锋”之称的武警交通六支队承揽了这项工程的咽喉路段——独(山子)库(车)公路。从此,筑路官兵们在这与世隔绝的雪山深处,打响了一场坚苦卓绝的战斗。
在内地,人们知道新疆有座天山,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山上有一个叫做玉希莫勒盖的地方。而知道玉希莫勒盖的人就会说:在这里,能生存就是奉献!然而,这里就是天山二号隧道,又称玉希莫勒盖隧道,它座落在终年积雪的冰达坂上,环境之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筑路官兵们为了打通这条隧道,战胜了一切困难,整整耗尽10年的时间。
今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解放军报》等媒体先后前往天山,宣传24年为烈士守墓的退伍老兵陈俊贵的事迹,由此向人们揭开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说道这里,何政委深情地给记者讲述了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1979年9月,入伍不到一年的陈俊贵随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堤,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独库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段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很多地方是“猿猴欲度愁攀援”的危险地段。这条公路开凿之前,从独山子到库车,需要绕道乌鲁木齐走1000多公里。
为修通这条公路,在长达10年的会战中,武警交通二总队(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数千名受伤致残,先后有178名官兵长眠天山,这其中就有陈俊贵的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
3
永远陪伴班长廖振华摄
1980年4月8日,是陈俊贵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2团2营被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刮断。5连4班战士陈俊贵奉命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到40公里外的施工部队传达命令:开展自救互救,清除积雪,打通道路,等待山下的部队救援。
他们一行4人轻装前进,只带了1支防备野狼用的“54”式手枪、38发子弹,以及20多个馒头。在途中,陈俊贵和战友被大雪围困,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三天,筋疲力尽,大家都要倒下了。在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馒头。谁吃下这个馒头,谁就有可能活着出去。但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最后:郑林书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应吃苦在前。陈卫星是老兵,也应带头吃苦。陈俊贵是新兵,年龄最小,馒头给他吃。陈俊贵说啥也不吃。郑林书发火了,命令陈俊贵吃掉这个馒头。就这样,他们坚持在风雪中向前挪动。走了不远,郑林书终于坚持不住了。
“我死后就葬在部队附近的山上,让我看护部队和战友。我还有一个心愿,今后如果有机会,你去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的父母”。这是班长郑林书留给陈俊贵的遗言。
陈俊贵和战友含泪用雪掩埋了班长,继续赶路。又走了不知多远,他们都倒下了,副班长罗强再也没有能够爬起来,陈俊贵和陈卫星被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所救。
事后,部队党委为郑林书、罗强追记二等功,追认他们为烈士,并将他们安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陈卫星左脚的5个脚趾冻伤,右腿肌肉萎缩,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陈俊贵则住院4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
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担任了电影放映员工作。一次放映《天山行》,影片里的镜头使他一夜无眠。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他们当年修筑天山公路的悲壮故事。此后,陈俊贵茶饭不思,
为独库血洒天山 以忠诚筑路报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