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人口少而分布广。走进大森林的这部分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或者使鹿鄂温克。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使用驯鹿的民族, 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驯鹿文化(又称狩猎文化)。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住所住所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 “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 luó)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 3米,直径约 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 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包裹。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 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单。?曾经鄂温克人居住的“撮罗子”,在冬天被当做了仓房。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今天, 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走向消亡。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 1965 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1973 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 17 公里。??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 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迁移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生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这?时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撮罗子”在鄂温?克语中为房子之意)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 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但是鄂温克猎?民从未发生过火灾,他们是大兴?安岭的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