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doc1
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考古勘探工作,明确考古勘探的技术操作要求, 确保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考古发掘管
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以探铲为主要工具的考古勘探。
第三条 鼓励研究和应用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采用无损伤 探测新技术时,应结合传统勘探手段,科学、高效地获取地下文物信
第二章人员职责
第四条 考古勘探队伍应由领队、技师、探工、测绘员、资料
员等组成。
(一) 领队职责
主持考古勘探项目,制定工作计划,管理勘探队伍,组织和协 调勘探各项工作;
主持编写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及时上报安全事故;
及时上报重要发现。
(二) 技师职责
负责勘探单元内的相关工作;
鉴别土样,研判遗迹性质及分布情况;
探孔采样和登记;
检查、复核探孔记录和测绘图;
2
拍摄勘探影像,撰写勘探日记、勘探记录和相关遗迹单元记录 等。
(三) 探工职责
负责勘探、取样和提取文物标本;
初步研判土样性质;
记录探孔地层堆积情况。
(四) 测绘员职责
协助领队制定测绘方案;
设置勘探坐标原点和测绘需要的其他控制点,建立坐标系统;
米集现场数据并绘制平面矢量图。
(五) 资料员职责
协助领队汇总、整理当日现场记录、探孔记录、影像记录和矢 量图等,并编号建档;
负责登记、保管考古勘探中发现的文物标本;
协助编写考古勘探工作报告。
第三章设备装备
第五条 探铲
(一) 探铲是考古勘探的基本工具,可按功能分为普通铲、破障 铲和套铲三类。
(二) 用于考古勘探的普通铲和套铲, 刃部直径不应超过 7厘米
(三) 水田、湿地、沙地等特殊土质条件下,可使用扎杆进行勘 探作业。
第六条 测量和记录设备
(一)测量设备可包括全站仪、RTK等。
3
(二)采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时,应配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移动电子设备,及时记录、存储和处理所获数据。
第七条 人员装备
(一) 着装要求
工作人员应统一着装,服装上应有可识别的行业标识和单位标 识。
(二) 工作证(牌)
勘探作业时,工作人员应佩戴工作证(牌)。工作证(牌)上应 注明人员的所在单位、姓名、职务、工种等信息,并附本人照片。
第八条 工作标识
(一) 装备标识
勘探装备、测绘装备、工地车辆及临时设施上应设置明确的行业 标识或单位标识。
(二) 工地标识
考古勘探工地应设置必要的标识、围挡,说明作业区域范围、勘 探工作基本信息和危险地段等。
第四章工作流程及技术
第九条 考古勘探工作一般按照计划准备、勘探作业、测绘成 图和资料汇总等工作流程进行。
第十条 计划准备
(一)基础资料准备
搜集拟勘探区域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和图像、测绘资料, 初步了解该区域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堆积情况。
(1) 应选取面坐标系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4
与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地形图,或是当地城市坐标系
地形图。
(2) 地形图应准确反映工作区域、周边整体地形地貌、高程差
别,以及具体遗迹形状、 空间位置关系等,精度一般不低于1 : 2000, 局部地形实测图精度不低于 1 : 1000。
(3) 地形图与实际情况有差异时,应进行补测。
绘制现场测绘图。 如需现场实测地形, 应符合《田野考古工作 规程》的相关规定,并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掌握拟勘探区域地下线网、管网分布情况,制定避让方案。
根据拟勘探区域现场情况和历年考古成果, 制定科学、详实的
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技术路线、人员分工和职责、工作进度、 文物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等。考古勘探工作计划是考古勘探工作检
查、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 现场踏勘
领队应熟悉拟勘探区域的地形地貌, 观察遗址地层断面, 现场
采集遗物标本,并选择不少于3个点位进行试探,初步了解拟勘探区 域地层堆积情况,结合资料预判遗址性质。
城墙或建筑基址等线索明确的遗迹,试探应首选已有线索区 域,便于了解和熟悉遗迹堆积情况。
(三) 确定勘探分区和勘探单元
勘探分区和勘探单元是考古勘探信息管理的空间单位。
勘探分区是勘探信息编号系统的基本空间单位。
(1)为便于操作和管理,50万平方米以上的遗址或勘探项目应 进行分区。勘探分区应以地形图为基础,参照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将
遗址或勘探区域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各勘探分区建议以 500米
X 500米为空间单位,设立独立的编号系统。
5
(2) 50万平方米以下项目可不再分区,直接选取基点,以勘探 单元为实施单位布孔勘探。
(3) 勘探分区应与遗
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