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说课稿“摩尔”说课稿“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是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突破口, 对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作一简要说明, 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一、教材的研究⒈教材内容⑴知识主线:先由“物质的量”的名称的产生,引出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定义、表述规则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定量关系。⑵本节内容重要性:“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是高中化学计算的标志性概念, 几乎在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分析化学计算中都要涉及到,即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对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预设、通过课后反思补充生成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②使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的表述规则; ③通过学习, 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关系, 并作简单的计算。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巨大数目微观粒子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约化处理这一事例, 强调归纳、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树立学生化学科学思想方法的意识。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约 × 1023 个粒子与 1mol 这一巧妙的链接, 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 体会摩尔在微观粒子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二、组织教学内容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⑴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突破高中化学计算方法的瓶颈, 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概念—“物质的量”及“摩尔”,即是本节重点, 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⑵疑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否有准确值,“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作为科学名词的完美性存在的争议。⒉学情分析:学生曾学习了微观粒子间的定量关系,如化学反应中, 即存在一定的粒子数量关系, 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但初次接触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感到陌生、抽象、难懂且易和质量混淆, 导致错误理解其涵义。可通过一些实, 例如: 1mol 水约含 × 1023 水分子,其质量仅为 18 克,但可绕地球 300 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 2× 10-10m ,地球周长为 4× 107 m); 1mol 葡萄糖约含 × 102 3 个葡萄糖分子, 其质量仅为 180 克, 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 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 都约有 130 个葡萄糖分子;1 滴水其质量不足 , 但含有近 × 1021 水分子, 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创造条件。⒊教材处理: 按照国际计量大会对摩尔的定义:“是一系统的物理量, 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 ㎏ 12C 的原子数目相同”。对物质的量的定义“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数单位, 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教材中没有严格给出二者的定义, 仅用通俗的语言作了简单的描述, 怱略了系统、计数单位、基本单元等化学专业名词,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所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有困难, 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对这一概念作拓宽和深化, 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科普进行拓展学习。三、教学方法和手
“摩尔”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