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及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病因
感染性疾病 占31-43%,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菌等
恶性肿瘤 占24-34% ,白血病/淋巴瘤/恶组/癌播散等
病理产科 占4-12%,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
手术及创伤 占1-5%,大手术/体外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等
病因
医源性疾病:药物/肿瘤放化疗/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全身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肺心病/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
诱因
下列因素可促进或加重DIC的发生、发展: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重症肝炎、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凝、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高凝状态: 妊娠、肾病综合症
可使DIC“启动阀”下降的因素:缺氧、酸中毒、脱水、休克等
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 TF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内皮损伤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小板活化 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
纤溶酶激活 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
任何一种因素,只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就有可能发生DIC。
三、发病机制示意图
血液高凝状态
广泛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I II VIII X XII )
凝血机制障碍
出血倾向
PLT粘
附聚集
PLT减少消耗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FDP↑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血液低凝状态
抗凝作用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主要出现:
出血倾向 80-90%
特点:自发性、多发性出血,表浅出血多见,亦可为内脏出血,颅内出血为致死病因
休克及微循环衰竭 42-83%
特点:起病突然,病因不明(微循环栓塞致回心血量减少,因Ⅶ的激活使血液中组织胺、缓激肽增多,引起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严重程度与出血症状不相称;脏器功能障碍;抗休克效果不佳
DIC的诊断及治疗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