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
 
 
魏台纳
摘 要:《天净沙·秋思》这一元曲,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无疑是中国元曲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拟采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两个典型译本,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的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或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天净沙·秋思》译本;翻译适应选择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此理论的根基为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换言之,即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各个方面共同组合成的整体。依据该理论, 译作的优劣将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等方面,即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翻译才可称得上是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诗歌的原文阐释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只二十八个字,却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悲绪四溢的心情。技术上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所描绘的画面催人泪下,读之难忘。作者用了十八个字来描写九种事物,没有虚词,读起来却自然流畅,耐人寻味,让人倍感凄凉。后两句用
“夕阳”和“断肠人”两词,使悲凉的图景更添悲凉,烘托出游子的内心感受。
二、译本比较分析
本文赏析的是《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译本一选用的是丁祖馨、Burton Raffel 合译的译文,译本二选用的是Cyril Birch翻译的译本。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层面的多维度转换的角度来探讨哪种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哪种译文更好。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时,第一步是要成为翻译这一生态环境的适应者, 然后再对译文作出与该环境相适应的选择, 最终产生译文。
《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前三行仅仅使用名词,没有用任何连词、动词和其他词类,末尾押韵,流畅悦耳。这一点和汉语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英诗中,诸如冠词、介词、连词这样的虚词往往必不可缺。这一客观不同性加大了该小令的翻译难度。译文一使用连词和介词(on,at,past,and,down,in),以及动词(hang,croak,run)将原文的名词译为分词结构,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出于表达的需要,原文的五行小令增加为八行,另外原文的韵脚在译文中也沒有体现出来。译文二使用对等的静态名词和形容词修饰语来翻译前三句,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依然是五行,还生动地传达出原作者的内容和情感。虽然也没有押尾韵,但相较而言,译文二更胜一筹。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转换需要译者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所存在的差异, 避免在进行语言转换时曲解原文。
该文中的典型文化负载点是曲牌名和小令题目的翻译。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是我国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译文一为了保留曲牌的文化内涵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译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11-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