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田野(tiányě)考古学三
第一页,共18页。
第1页/共18页
第二页,共18页。
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因此,层位关系可以适当简化表示。上图1中的层位关系中,①→H、M→③、那么只写出H→②→M也就能准确反映(fǎnyìng)出②层的层位。前图之中的层位关系全部列出是:
第2页/共18页
第三页,共18页。
此关系可简化为:①→H→②→M→③,这种简化关系中称为层位关系组(串)。 在分期等研究(yánjiū)分析时,常常需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图分解成若干层位关系组(串),如下图:
第3页/共18页
第四页,共18页。
其层位关系(guān xì)图为下图。此表可分解为层位关系(guān xì)组(串)为:
1、②→③→M2→④。
2、②→H1→H2→H3→④。
3、②→H1→M1→④。
第4页/共18页
第五页,共18页。
三、考古地层学的运用
明确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就需要(xūyào)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田
野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必须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一技
能是要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并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培养才能够
获得的。
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用地层学原理指导
田野考古工作、全面而系统地收集蕴涵着各种信息的资料和对所有资料
做科学的记录。
1、用地层学原理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区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是考古发掘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它是做好发掘
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地层学原理的指导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需要(xūyào)遵
循以下原则。
第5页/共18页
第六页,共18页。
(一)依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和遗迹
自1931年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之后,中层
进行发掘的方法,转而采用按文化堆积的自然分布分层揭露的科学发掘方
法,即所谓的按土质土色划分文化层。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堆积的颜色、质地、
结构、砂砾等成分的含量(hánliàng)和包含物等因素。土质土色差别明显的文化层和
遗迹是较容易区分、辨认的,如时代相差较远或性质不同的文化堆积、填
土明显不同的遗迹等。而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
显,有时甚至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显,有时甚
至极为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划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就比较困难,如颜色相
似的文化堆积、在灰层内开挖的灰坑或墓葬等。
第6页/共18页
第七页,共18页。
对文化层颜色的观察往往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线明暗的影响,阴天和晴天、早晚和中午以及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有时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如湿度的影响,湿度较大时文化层的颜色一般较深,质地也相对较软一些,层次比较容易区分,而干燥了的文化层的颜色往往变浅发白,硬度加大,较难区分层次,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喷洒水的方法加以处理。
质地、结构(jiégòu)、颗粒度和包含砂砾及其他杂质等因素也是区分文化层和遗迹的重要依据。观察文化层主要靠眼睛,但有时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的堆积,凭手铲刮面时的手感则可以体验到其差别,进而划分为不同文化层。仔细观察砂砾、炭屑、烧土颗粒、云母等物质在土层中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少,也可以帮助分辨文化层和遗迹。
第7页/共18页
第八页,共18页。
尽管区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以上叙述的内容,但注意包含遗物的细微变化有助于正确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一般说来,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文化层或具有打破关系的一组遗迹,其包含物必定有所不同和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土质土色的差别又不是很明显,那么,注意包含物的变化对于正确区分层位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一般情况下,文化层的划分不应过厚(特殊情况例外),至少在野外操作期间应该(yīnggāi)如此。如果文化层划分得太厚,有时会把属于不同期别甚至不同文化的堆积划到一层之中,如1958年发掘的徐州高皇庙遗址,厚达9米的堆积仅仅分为三层,其中下层就包含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三个时代,从而使一些关键性的学术课题丧失了早日解决的机遇。因此,在文化堆积的土质土色等比较接近而难于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层之内按10厘米的平行厚度划分开来,并给予临时编号,以记录相关内容和出土遗物,留待室内统一分析整理时取舍。
第8页/共18页
第九页,共18页。
(二)平剖面结合,将文化堆积和遗迹置于立体的空间内分析研究(区分早晚关系)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探方法进行野外考古发掘。一个遗址内的文化层堆积和遗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积累起来的,它本身具有相当的时间深度。因此,在一个地点由于长时间的活动而逐渐(zhújià
田野考古学三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