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河南大学王振华本文以。语言评价系统1为税角(详见Martin 1997,2000;Martin。既al199q;Martin&Rose2003;王振华2001,2602a),探讨系统功能语法中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对小说人物形象形成的作用。首先讨论小说及其人物的分析维廑,接着讨论语言实证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然后用物质过程及其成分的评价价值框架反观人物形象的形成过程。-二,三维视角文学界对小说人物不同角度的分析导致对人物不同的分类。根据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根据人物的本性和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t根据人物性格在情节展开中的相对状态,可分为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t根据在小说中的存在形态,人物又有虚宴之分。小说人物按质一般又分典型人物和类型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等。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其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人物,如鲁迅笔下的阿Q。阿Q的性格异常复杂,有矛盾甚至有分裂。他既辛苦又游手好闲l既自卑又盲目自大}既朴实又沾染了流氓习气-既有从众心理和传统现念造成的保守言行,又有要改变个人困境的革命要束。j}!;而,,即“特神胜利法”这一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已与阿Q产成了共名效果,是阿Q的突出个性。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国民劣根性不仅在各阶级各阶层的中国人身上随处可见,甚至可看作全人类共有的一十弱点。,某一点十分显眼,其他方面则不够鲜活,不大像真人。英国作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形(flat character)和圆形(round character)两种。所谓扁形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的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圆形人物是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宛如真人那般复杂多面的人物,如萨克雷的《(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普。1 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对小说的分析应该是三维的, 即作家视角、篇章视角和读者(包括阐释者)视角。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这三个视角看作品,能较全面有效地评价作品。作家视角主要指分析作家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包括作家的身份、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社会经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性别、年龄,以及作家写作的目的。篇章视角主要是指分析体现作家意图的媒介,即作品和作品中的人与事。篇章视角的分析重在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篇章结构主要包括衔接和连贯,以及语类结构特点或篇章格律(periodicity),即篇章信息发展的波浪特点(Martin 2001,王振华2002b)。语言特点主要包括及物性系统和语气系统所揭示的现实世界中人物、地点、事件之间的关系。读者视角主要指分析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态度和站位2(立场)。对小说人物的分析也应该是三维的。也就是说,分析人物时,要考虑作家、篇章和读者。人物的形成与作家的背景和意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传递要表明的思想态度,如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社会意识、文化意识、党派意识、团体意识、道德意识、民族意识、价值观念。不同的意识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来体现。作家意在针砭时弊时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一正一反两个人物。正面人物一身正气,如《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反面人物貌似正人君子,却干着损人利己、见不得人的勾当,如和坤。篇章是作家通过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意图的场所,不同的人物需要不同的语言来体现。一般来说, 严密、连贯、明白的语言往往说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物睿智、干练、富于思考、办事慎密、善于言辞。松散、拖沓、词不达意的语言往往说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物迟钝、缓慢、效率不高。读者通过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来领悟作家的意图:作家对现实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是褒还是贬、是歌颂还是批判等等。但像作家一样,因受制干背景图式(schema), 读者有许多局限性,不同的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一个读者往往偏袒自己喜爱或与自己雷同的人物形象,如把人物的缺点视为优点,或效仿自己喜爱的人物的一些动作或行为,不管这些动作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这样就导致了对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然而,处在同一个社团中的人是受一定的社会规约制约的,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一般是趋同的。-三、语言实证的方法所谓语言实证,就是拿语言作为证据来证明语言表达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的多维意义可以通过所使用的语言的功能来验证,体现了语言实证的观点。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社会语符系统,认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体现关系,即语言体现语境。同时,还认为语言内部也是体现关系。语言的语义层、词汇/ 语法层、音系/文字系层的体现关系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