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享受爱的课堂
——六上《倒数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今年秋季,我又一次带六年级的数学课,这已经是我连续第三次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了。我心中窃喜,那不是轻车熟路吗?可是没高兴两天,就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博大精深,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印象最深的是前不久上的“倒数的认识”那一课。
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我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的大环境,尝试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讨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主动学习。
为了在开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别出心裁的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学困生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 × 6× ×40
学困生:× × 3× ×8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不由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了。
课的发展如预设的一样顺畅,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把“优生”叫到跟前,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学困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我肯定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希望他能有更大的进步,此时我才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下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按说,这节课教学的目的达到了,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大部分学生都愉快的学到了新知识,应该算是成功了。可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为什么比赛的学生会有那样的表现?我们真的公正公平的对待了每一位学生吗?以下是我从案例中得出的一点想法: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困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互为倒数的两数的特征。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我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学困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给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对优生适时进行挫折教育。
学困生表现出的荣辱不惊让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
小学数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