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城南音
品味古城南音
摘要: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并与闽南地方音乐和古代汉语方言相融合形成的南音,是以泉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而形成的区域性地方戏曲艺术。“南音”亦名“南乐”“南曲”“弦管”,是保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也是世界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瑰宝。被人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泉州南音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推荐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此,古城泉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闹市中各个角落便会飘来阵阵悠扬空灵的音乐,令都市丽人纷纷驻足倾听品味。
关键词:古城;南音
在老城区百源清池旁的工人文化宫,搭着一个古色古香的写着“泉州工人文化宫南音社”的舞台下,有五位身穿古代宫廷服装的女子正在表演节目。四位女子端坐在舞台两侧,吹奏、拨弄着手中的乐器,一位女子在台上吟唱着南曲,音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哀婉、时而低沉,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女子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开始时妙不可言的美,到分离时撕心裂肺的痛,再到相思纠缠不断的愁,又似乎在讲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天石上流泉、夏天梅雨濯枝、秋天零落飘玉、冬天急雪飞花……,女子的声音越来越亢奋,语音袅袅不绝,给听众、行人带来无比曼妙的音乐。
在泉州文庙里搭建舞台下,已坐了十几位老年人,周边也站了一群年轻人,也许这些粉丝是被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南音吸引到这里的。台上这位女子倾情地唱着,似乎在诉说一个女子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开始妙不可言的美,到分离时撕心裂肺的痛,从相思时的惆怅,到绝望时万念俱灰的悟……,此时此刻你听着会被曼妙音乐所感染,深感“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妙音传绝唱,情连千里外。”(《咏南音》著名音乐家吕骥曾赋诗)
在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这个富庶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筍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南音人。每当夜晚,人们经常聚集在筍江月色(泉州古城十八景之一)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讲薛仁贵故事、聊斋故事、以及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传说,与此同时,这处还不断传来丝丝弦管声。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霞州巷、祠堂口、和光宫,南音依然阵阵,清音雅乐不绝于耳。浮桥南音之盛,可见一斑。据浮桥霞州村的老艺人介绍,早在60多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当时,“延陵呈”13乡为“割香”庆典举办的南音大合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然后13乡社团才一一登台演唱。“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在新门街南音艺苑常常传来南音清唱《暗想暗猜》、男女对唱《班头爷》哀怨动人的南曲音乐声,以及《同送哥嫂》、《孤栖闷》等经典南曲,细细品味南音,会令人热泪盈眶,仿佛身入其境,那些逝去的遥远时光,那些夏日夜间水边凉亭丝竹缭绕的古远时光,用力穿透这团迷雾,微弱却袅袅地抵达心灵,撩拨到某一根心弦,振荡起某种感动。南音其真实的是有些悲凉的,南琶叮叮咚咚地响,三弦亦叮叮噹噹,一下一下地撩拨,像昏昏灯火下长长短短的唠叨,洞箫低低袅袅,有明月隔山岳的茫茫渺渺,还有一把二胡,凄迷婉转,更像一段低低往事的凄凉惆怅。南音
品味古城南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