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红星(hóngxīng)照耀中国课件
第一页,共53页。
主要内容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dàngnián)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第1页/共52页
第二页,共53页。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美国著名(zhùmíng)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第2页/共52页
第三页,共53页。
专题(zhuāntí)一
(jīnglì)
(jīnglì)
第3页/共52页
第四页,共53页。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象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dǎ qiú)。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①外貌形象(xíngxiàng)与言谈举止
第4页/共52页
第五页,共53页。
②出生(chūshēng)与家庭
朱德出身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他家是穷苦(qióngkǔ)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他们租了二十亩田。在他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地主要朱德缴学费,而且待他很坏,好象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朱德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他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他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后来在地主的压迫下,朱德的这个大家庭无法再过下去了,为了经济上的原因分了家。他被过继给一个伯父,到大湾去跟他同住。朱德的父亲待他很坏,但这个伯父却受他如同亲生儿子一样,送他上学念了六、七年古书。全家只有他一个人受教育,因此他一面读书,一面又不得不干各种活。
第5页/共52页
第六页,共53页。
③童年(tóngnián)的经历
他家佃种地主丁阎王的田,,他和弟弟从河里钓到两条鱼,想回家熬鱼汤,被丁家少爷一把夺去,说河从他家地上流过,,他从爷爷种的梨树上摘下一个黄熟的梨,还没吃,又被丁家少爷抢去,说树在他家地上,,被爷爷拦住说:"我们惹不起人家."还有一次,,叫人把竹子拔掉,,这山坡地是公家的,丁阎王不能霸占,,爷爷还是打输了,:世道太 不公平了
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