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训练
肱骨髁上骨折:常发生于儿童,为关节囊外骨折,由于骨折的暴力与损伤机制不同,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以伸直型为最常见,功能预后一般较好,但常易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内翻畸形。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背景
骨折在治疗中常需较长时间的固定受伤部位,但长时间制动可引起肌力减退,肌肉萎缩,关节内粘连,韧带退化等,造成骨折虽愈合,但肢体遗留功能障碍。因此,应尽早的施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粘连和避免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范围,有利于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
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期(骨折部位形成纤维愈合。伤后4~5小时开始,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成骨纤维大量增生形成骨痂,此期仍不能负重。骨折后一周开始,约6~10周完成)
3骨性愈合期(骨痂完全骨化,骨折线消失,骨痂密度增加,能负重。约骨折后8~12周完成)
4塑性期(不断的破骨和成骨的过程,一般幼儿2年内骨折痕迹完全消失。)
骨折主要功能障碍
1,疼痛
2,局部肿胀
3,畸形
4,关节粘连僵硬
5,肌肉萎缩
6,潜在并发症(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折愈合各期康复锻炼重点
骨折愈合早期(骨折后1~2周)
此期肢体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训练重点是消肿止痛,保护骨折部位,预防肌肉萎缩,适当增加关节活动度。
骨折愈合中期(骨折后3~8周)
此期上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训练重点是促进骨痂形成,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肢体活动能力。
骨折愈合后期(骨折后8~12周)
此期骨性骨痂已逐步形成,骨痂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可能仍存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肉萎缩等问题,训练重点是消除 残存肿胀,进一步减清疤痕挛缩,粘连,最大限度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恢复肢体功能。
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的功能锻炼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