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东门、新东门和南门
今日关注:成都的门
东门成都最后一次修建的城墙是清代时的城墙,在城墙上只开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是历代成都城城门最少的时期。据研究,秦代大城可能有六道城门,汉代大城可能有十三道城门,唐代罗城有八道城门,明代大城就只有四道城门。清代在城市建筑的格局上基本都是沿袭明代,城门减少的原因是为了更加安全。清代成都城东门的位置很特别,它不在东面城墙的中部,而是在南部,几乎靠近城墙的东南角了。如果把它与处于西北方向的北门画上一条线的话,这条线与正东正西的一条线之间的夹角大约是35度。这种建筑格局在全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应当是以下两个:一是因为秦代第一次修建成都城时就修成了一座不南不北的“龟城”,其原因已于前面有关“龟城”部分作了分析;二是从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分析,唐代的罗城在东面有两道城门,偏北的叫大东门,五代前蜀时改称万春门,偏南的叫小东门,五代前蜀时改称瑞鼎门。这种情况在宋、元时期一直没有变化。明代的成都城是明洪武年间在宋元旧城的基础之上修建的,东南西北方都只保留了一道城门。东门名叫迎晖门,位置在宋元时期的偏南的小东门,原来的大东门不再存在。这种安排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河道,因为内江与外江的汇合处是在小东门外,当时还很重要的金水河的出城口也在小东门外。也就是说,成都人要利用锦江船舟之便从东边出城入城的话,小东门是最方便的。
清代成都城东门的名字仍然叫迎晖门,城门之上修建了高达五丈的城楼,名叫溥济楼。据民载,是“堂皇壮丽,不亚于京师”。溥济楼在民国初期被军阀拆毁,建筑材料被卖钱充作军阀混战的军饷。1938年12月,为了方便城内居民在日本侵略者轰炸时尽快疏散出城,把成都的老城门全部拆除,城门洞也有所扩宽,并在城墙上开辟了若干个豁口。从此以后,成都的老城门就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迎晖门的名字一直只用在书面语言中,成都人口中称为东门,在有了新东门之后称为老东门。老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东大街快到东门大桥(东门大桥原来就在城门之外)的地方,一直到东大街全面改建之前都还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一些拆除之后的痕迹,因为这里比东大街的任何一段都要宽一些,老成都人就把这里称为东门城门洞广场。
抗日战争期间的1943年,为了纪念在前线牺牲的大量川军死难烈士,成都各界人士决定建造一座纪念性雕塑。在当时的成都市市长余中英主持下,由1938年入川的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并与成都“万兴隆”号主人、铜匠出身的江万兴、工匠朱木均等协作,最后由四川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传统浇铸技术制作完成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人一般称为“无名英雄铜像”),于1944年7月7日安放在东门城门洞广场中央。无名英雄身着短裤,打着绑腿,足穿草鞋,手握步枪,背着背包、斗笠和大刀,俯身跨步,平视前方,坐西朝东,向着抗日前线,十分传神又符合生活真实,既是一尊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又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见证。遗憾的是,1965年东大街架设电车线路时,这座重要的雕塑被毁损。1989年在年届八旬的刘开渠主持并指导下,雕塑由四川省雕塑院的张绍蓁重建,于1989年8月15日树立于外东的东二环万年场路口。所以选址在这里,是因为无数川军都是东向出川抗日的。2006年改建二环路时雕塑迁往库房中保存。2007年8月15日,也就是抗
成都的东门、新东门和南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