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整体把握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28岁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写,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既是人间真情,更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自清先生在表达父爱时,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表现角度,在课文中,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
表现角度
本文立意独特,描写人物形象却丝毫不进行外貌描写,而是抓住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父亲的背影,并且不惜重墨作具体的细致地刻画,文章中有四次描写背影,分别是开头破题,点明背影;中间叙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文章始终以背影为线索,语言又以朴实而简洁见长,语言中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厚重深沉的爱,因此,爱的教育可以作为教学的主旨。
目标展示
朴实的语言却饱含深情,处处渗透着爱――关爱与怜爱。爱的教育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这种感情的表达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渗透。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来体会文中深沉厚重的父爱。
课文中父亲爬上月台买桔子的动作极其经典,对动词的理解是教学难点。可以采用情景再现即兴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准备: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刻画都是具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父亲的形象都是负面的,而本文中作者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共同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也是天下绝大多数父亲的那种深沉厚重的爱。(屏幕显示课题,教师板书文题)
二.介绍作者 (多媒体显示朱自清生平)
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三.初读课文
1、 整体感知,播放带有动画背景的课文朗诵。
2、 学习基础知识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奔丧( ) 狼藉( ) 簌簌( )踌躇( )( )
蹒跚( )( ) 颓唐( ) 琐屑( ) 箸( )
3、 学生思考并讨论下边问题。
(1) 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重点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的背影?
理解:文中共
《背影》教学设计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