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拜伦
英国诗人拜伦,他的创作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恩格斯指出,他“满腔热情的、辛辣地讽刺现社会”,抗议暴虐、蛮横的封建反动统治,揭露欺诈、虚伪的资产阶级罪恶,同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因而他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工人”。
一、生平和创作(1)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于法国大革命的前一年,即1788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破落的古老贵族家庭。父亲是个浪子,母亲生于一个富裕的苏格兰贵族家庭。拜伦出世后不久父母就分居了。
十岁时,他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一些领地,到成年即成为英国国会上议院终身议员。大学毕业后,拜伦就在上议院里获得世袭的职位。
1809—1811年他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1812年他发表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使他立刻名噪一时。
国内“路德运动”高涨,他在国会中发表第一次演说时(1812年2月27日),就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发,竭力反对采取暴力政策对付劳苦工人。当国会通过了以死刑惩治机器破坏者的血腥法案时,拜伦又在报上发表了《<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痛斥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惨无人道。以后又写了《路德分子之歌》(1816)来声援工人斗争。
一、生平和创作(2)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一系列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传奇诗,即《东方叙事诗》。长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的、孤独而倔强的“拜伦式的英雄”。
斗争的实践,写作技巧的成熟,使拜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倾向于现实主义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其中有诗剧《马利诺·法利哀洛》(1820)和《读隐》(1821)、讽刺长诗《别波》(1818)、《审批的幻景》(1822)和《青铜世纪》(1822);最著名的诗体长篇小说《唐璜》。
拜伦非常密切地注视希腊人民刚开始的反土耳其的解放战争,并前往参加。1823年7月,他来到希腊,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1824年4月19日,病死于希腊。时年仅36岁。.
拜伦的诗歌创作
、不妥协的、反抗专制统治的斗士;另一方面却又是个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
、批判英国及欧洲的罪恶现实,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
(《<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声援了工人运动,而且还亲身参加了意大利和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但是,他仍然没有摆脱继居于群众之上的个人英雄主义。
、渴望自由,并号召被压迫民族为自由而斗争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散布浓厚的悲观主义。
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这篇长达4700多行的浪漫主义叙事长诗,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的面貌,也反映了当时南欧一些国家的民族生活特征;它既是一篇生动热情的旅途抒情日记,也是一篇评论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政治讽刺诗。
全诗四章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时的诗体记录。第一、二章的内容是诗人于拿破仑战争期间,1808——1811年间第一次出游葡、西、希、阿等地的所见所闻;第三、四章的内容是诗人于滑铁卢战争以后,被迫永远离开英国,旅居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和感想,这两章分别发表于1817年和1818
拜伦的诗歌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