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994年,我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就职于陕西省林业学校,是一名中专教师。1999年,学校升格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我成了一名大学教师。2002年,我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档案提走了,2005年毕业的时候,本来有机会任教于其他本科高校,可我却选择了回来。我这一生,大概要终老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了,对于她,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有三个校区,南校区是原来的陕西省水利学校,西校区是原陕西省农业学校,北校区是原林业学校。三所中专,本来名气挺大,在各自的行业里做出了不少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末,顺应国家教育改革大潮,合并成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但在老杨凌人,说起职院的时候,依然说的是农校、林校和水校。农校地方大,位置好,在杨凌的正中心,西农路打门前过,大门朝东,门口有两个石狮子,大概是五十年校庆的时候学生送的吧,四季无语,默默地守望着一茬茬儿的学生,学生也争气,现在陕西好多县的书记县长,都与农校的毕业生。农校的学生少,教师多,相对负担较重,效益差些,可谁在乎这些呢,反而造就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好品质。老一代的知名专家,以自己精湛的技术服务乡里;年轻一代的老师,埋头读书,最后都读成了硕士博士,成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最早的一批高学历教学中坚。有一个老师,本不是医学出身,却以中医为附近村民治病,在当地很有名气,远近几十里的村民,专程来找,当时农校院子里天天都排着长长的队,而他,却分文不取。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大清早和母亲赶了二十多里路,排了一天队,看了三分钟病,天就黑了,只好借宿在附近一位亲戚家里。冥冥中大概真有天意吧,谁能想到,十多年后,我还成了这个学校的老师。
林校原来地方偏,校园却很漂亮,高干渠前面是一条土路,黄尘滚滚,下雨的时候,一路泥泞,想上个街道,很不方便,老师们只好一心地教书,学生也只好一心地学习了。春天,校园里满是花儿,青草蓝天,红墙绿柳,群芳争艳,一群学生在细雨里你追我赶,春天是读书天,教学楼里,图书馆里,都飘着书香;夏天,操场虽小,却也是热火朝天,你争我夺,积极向上的气氛充满了学校的角角落落;秋天,是新生开学的时候,每年入学的学生不多,最多的时候,不过五百人,学生是一个人来的,却有一群老师来接,单独招生的职工班,调皮捣蛋,总惹事,可该学习的时候也不耽搁,如今都成了各个单位的骨干;冬天,雪花飘零的日子,学生们惊喜地从宿舍,从教室跑出来,尽情地表达着对于寒冬的蔑视,虽然是一身棉衣,却并不臃肿,年轻人的活力,几乎要点燃了满校园的激情。那个时候的林校,真是让人怀念!杨凌是个很有趣的地方,林学院消失了,成了西农南校,可林校依然是林校,叫职院北校的人,并不多。
水校,在铁道南边,门朝北开,门口是渭惠渠,我不知道当初在这里建校的时候出于怎样的目的,可如果没有了这渠水,水校还像水校吗?那个时候的水校,不光在陕西,甚至在全国的水利系统,都是大名鼎鼎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聪明勤奋,刻苦努力,又能能吃苦耐劳,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学生,每天一斤二两的粮票不够吃,女生就匀给男生,却没人说闲话,多年后想起来,感动依旧。水校的专业,侧重工程的多,毕业生几乎遍布全国,有些致力于专业研究的,现在成了海外精英,或者是大学的教授,下海创业的,早已是身家过千亿了,从政的,做到了市长,今天水利系统一些驻陕央企高管,中层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