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国企改革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目录 content
03/
04/
改革阶段
方向方针
01/
02/
改革背景(为什么)
国企改革(是什么)
05/
06/
国有企业
重要意义
第1页/共25页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国有企业
01
第2页/共25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第3页/共25页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第4页/共25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国企改革(是什么)
02
第5页/共25页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6页/共25页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改革背景(为什么)
03
第7页/共25页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当今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中世纪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近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呈现出过渡的差异。例如,由于国家介入程度的差别而有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和"德国式道路"的区分,但在总体上,自由企业制度和主张自由竞争、抵制国家过多干预的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具有"自然发育"的特点。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批国家,在其初期则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其中的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此前资本主义经济曾经获得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些较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初期和中期,这些国家曾有过工业和经济的高度增长,但体制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促使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8页/共25页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
1、有一些行业,在工业基础和社会经济比较贫弱时,对社会是有益的,但是对企业来说没有利润,或者成本收回时间太漫长,那就有国企来做。比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
2、国家认为需要自己掌握的经济命脉,如果由私人掌握,会由于其自然垄断性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比如能源、金融、军工。
3、要工业化初期,无法完成原始积累,形成一定规模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只能通过贸易保护等手段来帮助一些相关行业企业,或通过行政手段集中资源,先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再说,比如现在韩国的现代、三星等。
第9页/共25页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八点 四十五分。
国企改革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