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精品教学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 四年级上册
学 校
吴丽
精品教学教案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
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
“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
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
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
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
精品教学教案
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涌来”, 可见潮头虽去, 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 32 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中三分之一学生有一定的语
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
的发言积极性。另三分之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最后三分之一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
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三、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
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
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
精品教学教案
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
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
分利用 40 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四、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
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六、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

《观潮》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ojr1943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