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明珠塞罕坝
绿色明珠塞罕坝刘芳
7月的塞罕坝,是鲜花盛开的季节。
嫩黄欲滴的金莲花,洁白如雪的走马芹,湛蓝晶莹的鸽子花,粉里透红的野百合,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好一片花的海洋,美的世界。
塞罕坝的花美,林海更美。若登高远眺,莽莽苍苍,绿的波涛、绿的海浪,立时奔来眼底,真想变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沿着绿色的树梢,任意飞翔,一直飞上蔚蓝色的天空!
看到这样雄浑壮阔的林海,我的眼睛湿润了。谁能想到,这片郁郁葱葱、一百五十多万亩的大森林,竟是坝上人在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一点九摄氏度的荒凉沙漠里,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一棵一棵地营造出来的。
1961年10月,当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到承德考察。塞上的10月,狂风怒吼,大雪飘飘,山路被阻,他们只好骑着马在荒凉的雪原上寻找生命的迹象。当他们在雪地里滚爬了三天以后,终于在一处叫北曼甸的地方看到一棵突兀在雪地上的落叶松时,立时欢呼起来。他们奔跑着、呼叫着,冲向大树,紧紧地把它拥抱在怀里。因为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在坝上高寒地区也可以长出绿树来!
于是,林业部决定在河北省塞罕坝建一座现代化的国营机械林场。既可作为用材林基地,又可防风固沙,涵养和保护京津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1962年2月,从全国十九个省市区、二十四所大中专院校抽调一百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的工人共三百六十四人,组成一支绿色大军,奔赴坝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绿色征程。
本着“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职工没地方住,就住库房、牲畜棚。去作业点的干部和工人,就住在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屋,甚至就住在新挖的地窨子里。干部、党员住窝棚时,都要住在最靠外边为工人们挡风,早晨起来,被子上压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眉毛和胡子都冻成了冰。吃的是窝窝头、莜面“苦力”就咸菜;喝的是山上的雪水。有时大雪封山,粮食供应不上,就用盐水煮麦粒吃。现在的场党委书记韩国义,当年是林场技术员,有时在山上一住就是三十多天不下山,他风趣地用一副对联形容当时的生活:“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苦乎累乎不在乎”。
塞罕坝人,就是这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整整用去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终于浇灌出这片绿色的林海。四十年间,不但收回了建场的全部投资,而且每年正以两位以上的数字在增长。这绿色的海,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效益无穷。
塞罕坝人历经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把这片荒凉的土地,建成了一座绿色的摇篮。过去,这里连瓦房也很少见,只有总场和招待所有几间平房。如今,这里楼房耸立,昔日的供销社门前,已建成一条有一公里长的繁华街道。宾馆、饭店、各种商铺林立其间。一片林海,带出了一个旅游产业,开出一条红红火火的旅游黄金线。现在,坝上林场已建各种高档宾馆、度假村一百多家。光是2001年旅游综合收入这一项,就达四千五百多万元。每逢夜晚,华灯初上,在一片绿色的大海中,像有一条灯火辉煌的船,在海中游弋,是那么温馨,那么静谧,那么宜人……
请记住那些创造美的天使吧!他们是为共和国建造一个秀美山川的绿色功臣!
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一瘸一拐地在干休所的院里走动着。他叫张启思,是1962年建林场时由林业部派来当技术副场长的高级工程师。当年,他动员也是大学生的妻子,携儿
绿色明珠塞罕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