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瓷器图案——龙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瓷器图案——龙吻
龙吻在建筑和瓷器中都有运用。在天安门城楼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大吻或正吻。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天安门为重檐歇山顶,共有正脊一条,垂脊8条,在正脊与垂脊上共有十个龙吻,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图1:龙吻在建筑中的造型
图2:青花龙纹梅瓶
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图3:明五彩开光龙纹蒜头瓶(一对)
古代建筑正脊两端的龙吻,过去又称为“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龙吻。唐代以鸱吻为主,明清两代才由龙吻取代了鸱吻。据《唐会要》所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当时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封建社会,装饰性建筑构件被蒙上了迷信色彩。晋代之后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了“吻”字,成了“鸱吻”。明代则进一步改进,把鸱吻变成了龙吻。明代龙吻嘴张得很大,可以吞住正脊的盖脊瓦、正脊筒和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张得较小,仅能吞住盖脊瓦和正脊筒,群色条在龙嘴的下唇以下了。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系清代琉璃制品。
龙是祥瑞的象征,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龙吻既能消灾除害,还有辟邪的作用,此外龙吻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瓷器图案——龙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indurst
  • 文件大小294 KB
  • 时间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