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门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致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一事,连日来不断“发酵”: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网络上层出不穷爆出的“内情”,让复旦大学深陷“黄山门”,受到社会舆论一致的口诛笔伐。
案例分析
发现问题
网民对黄山门的舆论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出于对学生冷漠表现的愤慨,是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社会最基本核心价值观的呼唤。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大家反思和关注的问题,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然而在事件的持续演变中时刻掺杂着网民不理性的人身攻击、偏颇的谩骂,失实甚至是恶意的猜测评论也越来越多。对于黄山门事件的舆论到最后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出现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这场初衷原为引人向善的道德监督,却始终伴随着网络暴力,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进入一种失控状态。在黄山门事件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网友不由分说,狂轰滥炸式的引论,其中包括对大学生道德的声讨,更有甚者对与其持相反意见的评论员,也极力进行人肉和人身抨击,这是很不明智的。这种言论暴力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问题分析(原因)
客观原因:
1、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公众被赋予了更多的监督权,使网络舆论暴力的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情绪化的观点。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自由度毋庸置疑,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把关的弱化和技术操作的简捷,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自由地发表言论。
2、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舆论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大,为网络舆论暴力的出现提供了可以“监督”的对象。舆论监督的范围也从过去的只关注政治事务扩展到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道德层面的事件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
“重视”,很多网络受众把监督扩展到对道德监督的层面,各种有违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在网络中被曝光,“监督”也就自然地开展起来。而黄山门事件正好涉及到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引起网民的监督。
3、 网站对点击率的追求使正常的舆论监督受到操控,记者为了追求曝光率可以不顾职业道德而肆意夸大事实或扭曲事实,误导了网民。黄山门事件中许多网民都是看了记者们披露的所谓事实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我们可以看到网站或者论坛会把带有这些观点的新闻或者帖子放在显眼的位置,以提高点击率。许多无理谩骂的帖子被保留下来以增加争论性。
主观原因:
1、网民易受媒体的影响,缺乏自我判断的意识。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2、网民缺乏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约束力不强,认为在网上发表任何看法也不会被追究,也不用付任何责任,因此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
3、把自己仅仅当做一名看客,没有深入了解事件背后就来无理的批判别人,而不是很好的反思教训,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由于这些事件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不愁的心态让这些网民更有了“闲情逸致”来肆意的揣测、讨论事件。
案例启示
网络舆论的控制
政府应加强处理网络事件的能力,构建互联网法治规则。加大控制网络舆论的力度,网站立法的强度,制定关于散布不良言论惩戒措施,对网络舆论引导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法律惩治,
黄山门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