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解脱自在的方法——放下真诚至善的一个解脱自在的方法——放下放下,不只是要放下身心以外的有形事物,就连内心的挂碍也要放下。要放下到什么程度呢?和死人一样。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修行人和死人不一样,死人是完全进入无意识状态,修行人则是有意识的。修行人的放下,是要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到像死人一样完全无意识、全无拒绝、全然接受一切的放下。要放下,就要先舍自我,不然,自我愈强,就愈不容易放下;无执著者, 自我自会渐渐减少,自我减少,才是真正的放下。佛陀为了示现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舍弃了王位、权势、财富、王妃等一切世俗名利,出家修行。佛陀虽然精进研修当时印度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 身体力行苦修了六年,却都没有办法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也没得到解决生老病死诸苦的方法,觉得非常绝望、沮丧。于是,放弃苦行,走出森林,来到菩提树下,停止一切思维、一切脑筋的活动,只是静静地坐著。因为这样,佛陀的身心才全然放下、放松,达到无我的状态,而渐渐进入宁静空无。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佛陀仍然继续坐著。到了第四十九天,天将亮时, 抬头看到天空最后一颗星星自天际消逝,他豁然开朗地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才觉悟到修行不但要万缘放下,连修行的方法也要放下。所以,佛陀能成佛成道,就是因为万缘放下,甚至连修行的方法也放下,才能够大开悟,成为大智慧的觉者。放不下就担起来佛陀教导弟子就是教“放下”。“放下”,听起来简单,想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困难。那么,佛陀是如何教弟子放下的呢? 有一次,弟子拿一朵花走到佛陀面前进献。佛陀说: “放下花。”弟子放下花。佛陀说: “放下手。”弟子放下手。佛陀又说: “将你的身心也放下。”弟子听了觉得很疑惑,心想: “身心如何放下呢? ”阿难于是代替这位弟子请问佛陀: “身心要如何放下呢? ”佛陀说: “放不下,就担起来。”弟子就领悟了。放不下是因为担得不够,担得太轻。如果你担得不够,不愿意放下,只有继续担,担到担不动的时候,自然就会放下。譬如,今天让你担一百斤,你能做得到,要是让你担二百斤、三百斤,恐怕走不了几步,你就担不动,自然而然就放下了。人活在世间,到底在担些什么?世俗人要担的有眷属、父母、夫妻、子女等。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好,求工作、房子、车子、然后再求社会地位、名誉、财势。每个人自出世就一直在捡、在求。愈捡愈多、愈求愈多,包袱愈来愈重, 烦恼跟著也愈来愈多,不知如何是好。如来禅蓬刚成立时,一位国中的注册组长来参加禅修,在禅修期间考上国中主任,去接受储备训练。训练结束前一个星期,因为部分理念与研习中心不同,内心渐感有压力。于是,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来禅蓬,有意不想继续参加主任储训,认为当主任会束縳她的修行。她刚来的时候,我和她小参,看出她是放不下想当主任,为了一口气,又不愿屈就研习中心的要求,所以借口生病而请假, 想逃避心中的压力。开始小参时,我先附和她的观点,认同她的看法;等到结训前两天,研习中心打电话来,要她回去考试,起先她仍是拒绝,不愿意回去。到了最后一天的紧要关头,我转变话锋,用话点她,要她回去考试,不要为难研习中心。最后,她改变心意,回去参加考试,顺利取得结业证书,现在已经在国中当教务主任。之后不久,某次禅修,她又来参加。当我讲到“放不下就直下承担”时, 以她的故事当例子,她才了悟地说:“当初师父要我回去参加考试,以便拿到结业证书,好当主任。我还以为师父势利眼,还看重世俗。我好不容易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不参加考试,不拿结业证书,为的就是要放下。放下世俗,好专心修行,可是师父不但不让我放下,反而叫我继续在世俗法中追逐,当时心中觉得很纳闷,可是一时也不好言说。现在听了师父的开示,才明白原来师父的意思是‘该承担的时候还是要承担’。原来师父早就穿透到我内心潜意识的放不下,所以教我放不下时赶快担起来;然后在日常的实修中验证佛法,在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将佛法及禅修的益处阐扬出来,度更多人前来修持善法,现在我终于明白“放不下, 就直下承担”的禅意了。”所以,放不下时怎么办?就承担起来。承担以后,你才能真正地放下。倘若你尚未承担,即无重担,既无重担,何来放下呢?佛陀当时教育弟子如何放下,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眼(根、尘、识)的放下佛陀教弟子放下,还有很多方法。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代替佛陀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布法;临别时,弟子请教佛陀:“我出外传播佛法时,信徒中有许多女众,眼见了,怕起心动念,犯戒律,要如何是好呢? ”佛陀说:“不要看就好!”真的那么简单吗?这不要看,不单是肉眼不要看,还包括心眼不要看。弟子又问: “不要看就好,很难!若碰到女众跌入水中,必须要救,又该怎么办? ”佛陀说: “不要摸就好!”佛陀所谓的“不要摸”,并不是不要用手去触摸,而是不要用心去摸。凡夫往往是:手虽然没去摸,却已经用眼睛去摸,心还透过眼睛走出去摸。于是心透过眼睛变成外物的
一个解脱自在的方法—放下-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