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路上
一直以来,我把与人交流作为最好的学话,胜读十年书”嘛。这次聆听首都教育界的专家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教育情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它演绎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有思想、有内涵;对于学校发展,一定要有思路;走在这份事业道路上,他要敢于去承担起那种责任,体会它给你的成就,会享受其中的幸福。
树立意识,育人为本
弥尔顿先生曾经说过:“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说实在的,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真的把学校当成地狱,不愿意来学校上学。当代的学生压力太大,社会、家长、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太高。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成绩始终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一把枷锁。为了这把枷锁,学校教育不惜扭曲人性,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这导致了学校不是育人,而是成为制造成绩的工厂;教师也不是育人,而是只为生存;学生也自然不被育成人,而只是成为成绩的工具,缺失在学校应该学到的做人的本领。清华大学校长曾给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个彻底人性化了的事业,一切都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做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结合实际,用于实践。大教育家孔子曾说:
“有教无类”,同时又说:“因材施教”。这一辩证的观点引发了多少教育人对教育的思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北京亚太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养成教育”模式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践行。其次,充分联系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向,有选择、有判断地用理论指导实践。顾明远教授说:“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谈到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也曾思考过,沿海人喜欢吃海鲜,四川人未必习惯。第三,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曹志祥专家,给与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要感到成功,教师要感到有成就,社会要有认同感。另外,教育不能超越他的阶段性,他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适应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条件。
二、思路决定出路,内涵引领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改革,我们感到很迷茫,始终找不准前进的方向。教育需要回归,用实际说话,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校的内涵来引领学校的发展。结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理论,我们把教育质量=学生习惯+教师专业技能,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对教育质量的最好诠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引导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们常常反思,我们的学生渴望读书,进校园的时候很向往,很高兴,很听话;通过一段时间后,很失望,很痛苦,很讨厌,把毕业当成一种解脱。我们的教师就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折腾,应付着各种烦劳,仅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任务,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手段。学生机械学习,教师机械从教,教与学不相长。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不快乐,教师从教不幸福,学校发展无动力。
留给学生值得回忆的东西就是素质教育。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认为要靠制度来管理学校,更应该用文化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让教师用心从教,幸福从教;学
我们在路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