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主要传染病气肿疽
第 一 节 气 肿 疽 俗名“黑腿病”,“鸣疽”。是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肌肉丰满部位炎性气性肿胀,跛行。一、病原 气肿疽梭菌,G+,厌氧,无荚膜,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体内外均可产生芽孢,芽孢卵圆形,位于细菌中立呈纺锤形,位于近端,呈汤勺状。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繁殖体抵抗力低 土壤中存活5年 干燥病料中室温10年以上芽孢抵抗力强 腌肉中2年以上 腐败肉中3~6个月 体液和组织内的芽孢煮沸20分钟%升汞10分钟、3%福尔马林15分钟杀死芽孢,对氢氧化钠抵抗力强。
二、流行性1、易感性A、 自然情况下主要侵害牛,尤其黄牛,其他牛易感性小。~5岁,尤其1~2岁牛多发,死亡率高。 B、羊少见。C、人对其有抵抗力。2、传染源 病畜,随分泌物、排泄物排菌,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尸体处理不当,污染饲料、水源、土壤,芽孢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持久的传播媒介。
3、传染途径A、消化道(主) B、伤口(产羔、犊,断尾、剪毛、去势等)C、吸血昆虫叮咬。4、流行性 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较易发生。 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潮湿低洼地区。三、临床症状1、潜伏期一般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 2、突然发病,体温升高(41~42C°),跛行,食欲、反刍停止,接着出
现特征性症状:肌肉丰满部位如臀部、腰部、肩、腿上部等部位肿胀,肿胀初期热痛,后期冷无痛,患部皮肤干硬,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 3、 病灶发生在口腔,腮腺部肿胀,发生在舌部,舌肿大,伸出口外。4、 肿胀部触诊捻发音,叩诊鼓音。5、 局部淋巴结肿大,触之坚硬。 6、最后体温下降,死亡。7、病程1~3天,长的可达10天。8、新疫区发病率可达40~50%,死亡率近100%。
四、病理剖检1、尸体: 尸体显著膨胀(因瘤胃臌气、皮下结缔组织气肿)2、 天然孔: 天然孔流带泡沫的血样液体(肺频死期水肿)。3、肌肉: 切开患部肌肉流黑红色液体,切面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4、体腔: 胸腹腔、心包腔积有暗红色液体。5、心脏: 心内外膜有出血斑,心肌变性。6、肝肾: 肝肾黑色,肿大,出血,有豆粒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面 呈 多孔海绵状。7、淋巴结: 局部淋巴结水肿,出血。8、脾脏: 无变化或被小气泡涨大。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作动物接种。动物接种:采取肿胀部肌肉、肝脏、水肿液 磨碎 灭菌生理盐水1:5稀释 接种豚鼠,`1ml/只,股部肌注 24~48小时死亡 。剖检:肌肉黑红色,腹股沟有少量气泡。
气肿疽在症状上与炭疽、巴氏杆菌病、恶性水肿易混淆,要注意鉴别:炭疽: (1)颈、胸腹等部位皮肤肿胀,但为炎性水肿,肿部肌肉无气肿 疽变化。 (2)脾肿大3~5倍。 (3)涂片镜检可见炭疽杆菌。巴氏杆菌病: (1)颈胸前水肿,无气肿,并伴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 (2)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浓染的巴氏杆菌。恶性水肿: (1)有皮肤损伤史 (2)马绵羊最易感 (3)初期气肿不明显,后期气肿消失,变为水肿。 (4)发生部位不定。
六、防治1、扑灭措施(1)发现本病时,立即隔离病畜。 牛舍、用具、环境用3%福尔马林彻底消毒。 污染的饲料、垫草焚烧。 死畜焚烧或深埋,严禁食用。(2)病畜的治疗A、血清治疗: 抗气肿疽血清150~200ml/头,静注或腹腔注射,严重时8~12小时后再用一次。
B、抗生素治
牛羊主要传染病气肿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