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沂蒙山小调音乐学习教案.ppt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会计学
1
沂蒙山小调(xiǎodiào)音乐
第一页,共15页。
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qúnzhòng)基础好,且隐蔽、平安。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歌曲(gēqǔ)简介
第1页/共15页
第二页,共15页。
《沂蒙山小调(xiǎodiào)》诞生地
第3页/共15页
第四页,共15页。
第4页/共15页
第五页,共15页。
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jiē lóng)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就像下一条鱼的嘴咬着上一条鱼的尾巴似的。
第6页/共15页
第七页,共15页。
第7页/共15页
第八页,共15页。




第8页/共15页
第九页,共15页。
1、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
2、歌词中有哪些“儿化(ér huà)音”?
3、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
么特点?
没有(méi yǒu),只是民歌中的衬词
地儿(dìr)、子儿
一字多音——拖腔
第9页/共15页
第十页,共15页。

沂蒙山小调音乐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2345
  • 文件大小888 KB
  • 时间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