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听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边塞诗在六朝及唐初就已出现,至唐玄宗开元、天宝间,由于对外战争频繁,征戍为世人普遍关心,以描写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边塞诗派即随之形成。其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诗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形式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揭露了军中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并描绘了奇特壮丽、寥廓广漠的边地景色。笔势豪健,色彩浓烈,风格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到了盛唐,出现了一个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首,故又称“高岑诗派”。
边塞诗简介
back
雁门太守行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导读
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导读】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以当时常常引起激烈的战争。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的。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君思想的阶级局限。
back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摧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