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西汉贾谊在他的著作中更加清晰地阐述了重民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人民的力量如此伟大,以致于是“万世之本”。重民思想发源于西周,并且在管仲和先秦儒家的思想里不断得到发展。
一、周公神人杂糅的法思想
通说认为,夏、商、西周是神权法思想盛行的时代。夏朝是“家天下”的开端,正所谓“有夏服天命”,为了维护统治夏朝极力宣扬“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商汤灭夏之后,商朝统治者也提出了神权法思想以巩固统治:“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样的理论使商朝统治者能够名正言顺的统治天下。“殷人尊神,率民众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然而,神明庇护的商朝却灭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人们对神权法和上天产生了怀疑,周公神人杂糅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加以继承和改造,提出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思想。周公认为夏朝和商朝的灭亡并不是他们错信了上天,而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没有德。“皇天无亲,惟允歉ā!碧烀是可以转移的,至于天命会转移到哪一个国家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没有德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不仅巧妙的解释了殷人侍神而亡的原因,也给统治者提出了重视德治的新要求。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既然天命的转移以民心向背为标准,那么统治者就必须做到保民,顺民,以此来敬天。周公用“德”把上天和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统治者开始关注百姓的力量。“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即实行德治,谨慎的适用刑罚。他认为统治者必须使用“德治”去治理国家,只有了解民众的疾苦,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保民,以便于争取到更多民众的归附,进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二、春秋时期管仲的重民思想
管仲的重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令顺民心”和“与民分货”。他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取得民心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但是“民心”如何把握呢?在他看来,民众总体而言是好利恶害的。因此,法令要顺应民心,法令越是顺应百姓的内心需求,就越会得到良好的实施。同时,他认为稳定的物质基础是百姓儒雅言行的必要前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的重民思想在工商业方面主要体现是,“通货积财”,进而“富国强兵”。管仲主张兴鱼、盐之利,发展商业。在税收方面,他主张“省刑罚,薄赋敛;宽正役,敬百姓”。他说:“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征。”两年征一次税,并根据收成好坏来征税的做法显然有着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有利于民心的稳定。“征与关者,毋征于市。征与市者,毋征于市关,虚车毋所。徒负毋入,以徕远人”。这项规定,不仅规范了宽松的赋税,而且保证了市场的流通性,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三、先秦儒家的重民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了文化层面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而儒家被认为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被称为“显学”。先秦儒家的学者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都显示了“重民”、“爱民”的成分,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孔子和孟子的重民思想。
(一)孔子的重民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曾创立私塾,弟子众多。孔子

先秦时期重民思想评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燕燕盛会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