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2014年6月5日,“国乐金声”――石海彬唢呐协奏曲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音乐会由指挥家李心草执棒,中央芭蕾舞交响乐团协奏。这是国内首场由交响乐团协奏的唢呐协奏曲个人音乐会。音乐会上的四部唢呐协奏曲全部为新作品首演,分别是景建树的《梦・四回》、刘长远的《金声》、庞那荣(泰国)的《地球的呼吸》(《Respiration of the Earth》)和李博的《吹飞寒》。
本次协奏曲音乐会是石海彬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的一次成果展示。从曲目的安排来看,这确实是一场庞大的唢呐音乐会。演奏家之所以委约老、中、青、新四位作曲家创作四部协奏曲并不仅仅是展示新世纪人才计划的成果,更有几层深意在内,不外乎这样的原因:“一是努力使唢呐音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实现兼容并蓄,提高唢呐音乐的艺术境界,充分发掘唢呐表演艺术的潜力;二是努力使唢呐这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乐器在城市化的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中具有更加巩固的地位。”
一、当代唢呐音乐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兼收并蓄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乐器中,唢呐可谓是以大土大俗为鲜明标志的乐器。民间唢呐音乐的生存和发展与民俗紧紧结合在一起,唢呐音乐的受众和保护者属于社会各阶层中文化层次最低的农民及底层城镇市民,并且有关唢呐的历史文献很少,其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
唢呐在历史上就是一件既兼收并蓄,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乐器。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唢呐艺人都把当时最流行的曲调(特别是声乐体裁的曲调)吸收为自己的曲目或作为曲目素材,使本乐种在保留传统优秀曲目的同时不断有新曲目出现,从而与听众的审美情趣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唢呐音乐是在各个不同的音乐风格区域内分头发展的,虽然区际交流是存在的。
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唢呐在专业音乐领域的兼收并蓄已经获得了新的解释,用石海彬的话就是:“唢呐要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是要有区别于乡野民俗的演奏风格,一种有别于地域巢穴性文化教育的氛围。这种文化可从民族音乐中来,也可从西洋音乐中来,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音乐,都是大可借鉴的宝典。”为此,石海彬与接受委约的四位作曲家曾多次磋商,力图在传统的基础上让唢呐的语言更加多元化。
面对唢呐这样一件以大土大俗为鲜明标志的乐器,如何淡化其民俗功能(如服务于红白喜事)、担当小戏伴奏和吹奏民间小调的功能标签,打破由于角色定位局限而造成的习惯性听觉导向,提升唢呐音乐的境界成为作曲家创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四位作曲家显然根据各自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
景建树的《梦・四回》完成于2014年4月,作品以作曲家和演奏家熟悉喜爱的晋剧和蒲剧以及民间吹打为素材,表现了作曲家和演奏家感同身受梦牵魂绕的山西民俗生活场景,四个乐章标题依次为《摸鱼儿》(童趣的小快板)、《听戏(晋剧空城计)》(板腔体)、《清明》(慢板)和《节节高》(热烈的快板),标题与所想要表现的题材一目了然无需赘言,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使人感到耳熟能详、亲切淳朴,整个作品生机勃勃、意境深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在整场音乐会中属于最“接地气”的作品。整部作品采用传统语言写就,虽在形式上看似采用典型的协奏曲样式,但四乐章在主题方面没有明显的联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临近再说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11-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