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老舍故居导游词
老舍,生于____年,于____年辞世,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先生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其中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属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人生成就最辉煌。
现纪念馆所在的 “ 老舍故居 ”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1987 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忆中是用100匹布买下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
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舍故居”,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门扇为黑漆油饰。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在大门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才有的名花。不过并不娇贵,在百姓家照样欣欣向荣,叶繁枝茂。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裳,也是一个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
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一为厕所,二为贮藏室,三为正房两间。正房坐北朝南。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书南仁芷先生白天的办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临时客房。这个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将里院勉强在外形上凑成一个四合院。外院有一街门通向今灯市口西街,但从不使用。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老舍先生很看得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信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
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树干直径已走超过了海碗。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个头不大,只有拳头的一半,皮薄,很甜,无核,橘红色。老画家于非闇曾来给柿树写生。作工笔国画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因这棵柿树,
和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树作篇名,柿子友情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北屋正房三间有两间是客厅,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还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____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___
北京老舍故居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