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居住区的环境生态设计
前言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
近年来,我国的住宅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向量和质同时并重的方向转化,相应的,从今注重住宅内配套设施的完善转而开始关心外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推向包括生态、心理、文化在内的综合领域。
一、存在的问题
利益的冲突:现在,我国的居住区建设绝大多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房地产开发商主持开发,虽然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品质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依然成正比,但是,高建筑密度的高回报以及开发商对经济回报的高额追求使得居住环境的生态设计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甚至只能作为住宅卖点的时髦包装。开发商打着绿色生态健康住宅的旗号,每每说绿化率已达多少多少,而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只不过增加了一点绿地或健身设施,而对如何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如何利用绿色能源等漠不关心,与其所宣称的生态相距万里。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在生态与设计结合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的论著也已不鲜见,这些论述从建筑节能、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等各个角度对生态的营建惊醒了或深或浅的探讨,也前几年支是空谈生态的口号而缺乏实际的研究相比,可以看到,生态设计的理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到目前为止,生态设计只是在政府部门投资管理的一些大型游憩项目或区域规划中才得以应用,而在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居住建设中,生态设计还极少应用。
二、设计探析
下面,笔者就居住区的生态设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仅是从居住区本身着眼,从人性化和生态效益出发,从建筑的节能、空间结构要素、自然绿化景观、人文环境四点对居住区的生态设计方法略作分析,不免有偏颇之处。
三、建筑的节能
现在国内外的生态设计实践,几乎均是建筑的节能角度出发,通过屋顶绿化、太阳能的利用、节水设施等等构筑建筑的生态体系。1993年世界人居奖(Word Habitat Award)的丹麦哥本哈根郊区巴莱拉普(Ballelup)科斯特帕肯住宅区,日常综合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降低了75%,除了上述的生态设施系统,设计师还提出建立能控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该系统在各组团间建立了平衡调控模式,全面监控、调整、平衡整个住宅区的能源消耗与各系统的运作,实现居住区内的资源优化配置。1996年上海2000年住宅国际竞赛德国OBERMEYTR公司的方案获二等奖,该方案在规划中考虑了由屋顶绿化系统、窗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与储存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热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以及人车分行的交通系统构成完整的居住社区生态化结构体系。这些系统在德国已分别在不同的住宅区内进行了实践,效果显著。国内这方面也已经开始了实践,济南市东部开发区内有一组住宅建筑便是利用了太阳能光电板来节省能耗的。
四、空间结构要素
空间结构要素分析主要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从人的环境体验来探讨设计方法。本文从边界、入口、基线、基面、顶面、立面六部分来稍作探讨。
小议居住区的环境生态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