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八十年代后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使国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模式,大量文化成果打上了商品的烙印。尤其是在近年来,当文学逐渐走向边缘,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作为文学作品的创造者的作家们,也在这个转型期蠢蠢欲动,作家们开始思考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自己将何去何从。作为八九十年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家――王朔而言,无疑是这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下在文人转型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成功地将日益边缘的文学在文化界燃起了一把熊熊大火,并把这样的一把火一直烧到电影界,从而把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与电影,更紧紧的捆在一起。此后,许多作家纷纷效仿,并凭借他们在电影界的影响力,又重新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春。王朔曾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初掀起了八年不衰的“王朔热”。1984 年,他凭借《空中小姐》的发表引起了文坛关注,随即发表了多部“顽主”系列小说,带来了整个文学界和评论界对“痞子文学”的大讨论。 1988 年,中国影坛掀起了一股“都市电影浪潮”,王朔有四部小说相继被搬上了银幕,因而这一年也被称为王朔电影年,这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进入九十年后,王朔更是大举进军影视界,不仅参与了影视剧的编写,同时,还以导演或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电影人。虽然此后王朔一度隐退,但其作品仍被不断的搬上电影,被人讨论和评价。近年来,少有作品的王朔仍未能脱离人们视线,他又以攻击鲁迅、茅盾等经典文学大家、指斥金庸“无知者无畏”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人们竞相谈论的话题。“九十年代的几次大的文化讨论,如‘人文精神’的争论、‘大众文化’的争论、知识分子的争论,几乎没有一个与王朔无关。甚至可以说,王朔的出现是导致中国知识分子世纪末大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王朔的不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划分知识分子不同立场的标志之一。” 1也就在今年,在他的新作《我的千岁寒》出版之际,他又以自爆自己在生活中的阴暗面而再度荣登娱乐版头条,当然也为其新作赢得了三美元一个字的高额版权费。王朔文学与电影的火热恰好与转型时期文学的边缘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了什么样的策略,使得自己能在文学与电影界大红大紫呢?纵观王朔的整个创作过程,毫无疑问,他奋斗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他是一名兼具文学性与商业性的文化商人,正是因为作为他的这种文人的商人气质,让他成功游走于文学与电影之间。研究这个人,研究其在文学界与电影界的文化策略,无疑能为转型时期作家们带来一定的启示。疑会让人感到好奇,是什么力量让王朔一枝独秀,叱刹文坛与影坛呢?他运用 2 :以文字为生的王朔 2 .1王朔的成长背景与其写作风格的形成王朔给人的印象可以用“调侃”、“痞子作家”来概括,他的文学作品里描写的一些人物往往都是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社会青年,影视剧作也是一样。回头看看王朔的成长经历,从小在部队大院生活,沾染一身军人气质,心怀“英雄”梦。“‘文革’时期,由于军队的特殊地位,他的家庭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他的幼小年龄,又使他没有赶上当年先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后来又被抛弃的由中央和军队干部子女为主的红卫兵运动。六七十年代之交,学校的非正常秩序,教育规范的废弃和教师地位的沦落,社会上的青年少年聚众斗欧‘拍婆子’,都成为他记忆中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得天独厚的一群,别人家的子女纷纷上山下乡,发落到遥远而落后的乡村和边陲去,使得自己和家人吃尽苦头,挂肚牵肠,他们却无须为个人的出路担心,一到年龄,就可以穿上军装,当几年兵――这在那个时代,是城市青年所能选择的最好的前途, ‘文革’中, 军队享有的最高的社会地位――要么提干,要么重返城市,顺利地安排工作。王朔就是如此,他 1976 年至 1980 年在北海舰队服役, 1980 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a从王朔的整个成长经历来看,比起那个时代人生在跌宕浮沉中饱经忧患,备受艰辛的人们来说,他可以说是单纯而幸运的,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到那时整个社会的反思情绪。 1978 年,刚刚 20岁的王朔,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他的小说处女作《等待》。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在“四人帮”的阴影笼罩之下渴望精神生活而不得,只能在枯燥和单调的日子里等待“四人帮”的早日覆灭,等待欢乐日子的早日来临。显然,这是一部与当时的时代情绪很切合的小说,也是当时很普遍的伤痕题材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虽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但并没有经历那个时期苦难的王朔来说,使他无法深入感受时代的脉搏律动,并不能从深层次去表现受伤的心灵与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痛,因而,这篇文章的发表,仅仅体现了一个文学青年的投石问路,并没有给文学界带来任何波澜。 1982 年9月,他又在《解放军文艺》上的发表短篇小说《海欧的故事》,也仍然只能算是文坛千树万
从王朔的小说主人翁看“王朔文学性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