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说课稿
小孟镇中心中学 刘长青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
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重点是: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1
根据本单元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对远古世界加以联想和想象,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自学反馈、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小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
第2/5页
播放歌曲《木鱼石的传说》,在歌中有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就这句歌词提出疑问:“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理解,使学生明确:石头虽然没有生命,但在特定的历史、特征、环境下,也会保存和传递一些信息,留给后人去研究。这就是会唱歌的内涵。通过这一阶段探索性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中“化石也能说话”这一问题找到一个答案,为学生本诗打下思想基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化石图片,让学生对化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有更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自学反馈
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3、整体感知。
在进行整体感知的时候
化石吟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