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
最近,我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丹麦警察,一天早晨在大街上巡逻时,忽然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速向他驶来。他下意识地拿出测速仪,测速仪显示的速度竟然是汽车的速度,骑车者严重违规了!这位警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认为没有人可以把自行车骑得像汽车一样快。他拦下车子,看到车手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孩子,经过他的盘问,孩子说自己是哥本哈根一所学校的学生,因为赶着去考试所以骑得快了些。不久,那个孩子的学校收到一封来自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的信,信中说欢迎那个叫斯卡斯代尔的孩子去参加他们的俱乐部,他们将为他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带着一张警察测定的速度卡。4年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的自行车冠军,并在国际比赛中为丹麦取得了第一块金牌。
显然,那位同学把自行车骑得那么快是十分危险的,也违反了交通规则。作为警察,他完全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处理方法:罚款、通知家长及学校,或采取其它更严厉的措施。这毕竟不是一件小事!但这位警察只是和蔼地询问了这名孩子的情况,在记录下相关的情况后,选择了放行。可以肯定地说,在继续行使的路上,这个孩子绝对不会再超速了。这名警察看到的不仅是这个孩子的错误,更有一种美丽,一种升腾在他心中的希冀。他积极联系,将记录孩子错误的测速卡,变成了使孩子进入哥本哈根优秀自行车俱乐部的通行证。就是这一张测速卡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命运,使他为国家创造了辉煌。
这位警察用了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他没有只看孩子表面的错误,而是从中挖掘出了孩子的天赋和才能。他用一种赏识的态度,去面对错误者的长处,使他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则故事使我联想到,我们的老师当遇到偶犯或屡犯错误的孩子,会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曾记得,一次我去教室上数学课时,看到一个男生却站在黑板前,显得一副委屈的样子。我问其原因:是因为家作没做,被班主任老师罚站。我问他为什么会没做?他有些倔强,不愿吐露原委。为了缓解气氛,我先让他下去听课。由于自己的疏忽,一下课就离开了教室。到第二天去上课,这位同学居然又站在了讲台旁。我问其原因,还是因为没做作业!我断定这位同学肯定有“问题”。或是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与老师作对;或是家中有一些其它的原因……下课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简接地问他最近家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事?他当即掉下了眼泪,哭诉着近几天爸爸妈妈经常吵架闹离婚,害得家中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于是,我一边安慰他,一边教他如何面对家中的烦心事。从此,他再也没有因为作业没做而受到老师的处罚。
面对孩子的犯错,我们不能只用一种眼光去看待:或严厉警告,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做事如履薄冰;或愤怒呵斥,让学生敢怒不敢言,口服心不服;或鄙夷讽刺,让学生无地自容,自尊自信尽失……这种种简单草率、主观臆断的处理方式,常常给学生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给学生金色的少年时代抹上一层凝重的黑色,甚至记恨终生。
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错误呢?如,发现学生在课上偷看小说书的学生,不是去没收他的小说书,或罚他站着听课,而是内心说服、引导,指导他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说不定从此他会爱上文学,今后会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小聪明”的学生,他们几乎每堂课只能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