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激励你,我的员工
许多部门主管都在抱怨或忍受一些态度消极的员工,甚至与员工发生言语、肢体冲突。于是,出现了不断调岗、调部门、开人、再招人的“无限循环”。主管们似乎认定了问题的根本就是员工素质不高、态度不积极。殊不知,那些调岗、调部门甚至被开除的员工却能在新环境中表现卓越。推行绩效的工作好比栽培一棵健康的树苗,要想让树苗能够成长,就要给它成长的土壤。而每一名员工都是一颗健康的小树,要想让员工成长,企业必须要为他提供公平、规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再加以个性化引导。
文化氛围离不开部门主管的培训、宣导和以身作则,而部门主管往往试图通过几次培训就扭转员工的思想,掌控员工心智,这等同于异想天开。现在的员工思想独立,维权意识强,对事物有一定判断力,对各种培训内容早有了解,洗脑般的培训很难撬动其内心。因此,仅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还不够,个性化引导才是产生高绩效的直接驱动力。
知识型工作者:内在激励才是“王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80、90后的年轻一代正在挑起新兴经济的大梁,他们拥有高学历,从事前沿行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者。他们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除了要求高收入,他们还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更懂得寻求归属感、追求成就感,企业对这些知识型工作者的高投入意味着期许着高回报。然而,如果管理者还采取传统的“胡萝卜+大棒”的激励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使人才为你“所有”,却不能为你“所用”。
对知识型员工实施内部激励的根源――部门主管要做到“以身作则”。
“以身”,即以怎样的“身”来做榜样,其核心是提高管理者的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管理水平。处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全员平均年龄偏低,许多部门主管在职场上得到了快速晋升,可其“职业意识”还停留在“个人英雄”阶段,需要向管理者角色过渡。
管理者是任务的“仆人”,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给下属以专业指导,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以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下属。既然是任务的“仆人”,管理者就要有服务意识,其做出的决策需要下属来执行。因此,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下属的支持不可或缺,要赢得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沟通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有一名即将离职的知识型员工,在离职交接时与上级主管产生了矛盾,经过几番劝说,矛盾却越来越激化,已经无法与其主管当面交流,而且扬言一定要找老板评理,事态即将失控,部门主管请笔者帮忙协调。笔者刚进员工所在的会议室,员工就满不客气地质问:“你也是来摘我工牌的么?”听他倾诉了近一个小时的委屈之后,笔者慢慢了解了冲突升级的真正原因:原本,员工由于试用期间被辞退而内心充满怨气,部门主管办理交接时使用的方式有些生硬,强行从他身上摘工牌,直接激起了怨气的爆发。通过沟通发现,员工的诉求也不高,只是希望在公司能够得到起码的尊重。如果该员工的主管能早些意识到这一点,事情也不会闹大。
“作则”,即身体力行,成为员工的模范榜样,使员工打心底愿意追随、服从上级领导。一些部门主管对自身的职责和定位存在误读,认为领导要从宏观考虑问题,掌控大局,只需“动动口、管管人”,无需做具体的工作。甚至有一些领导自认为功成名就,产生了“安度晚年”的混日子心态。殊不知,
拿什么激励你,我的员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