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人画与“四君子”情结.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人画与“四君子”情结
摘 要:中国历代文人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画题,以“四君子”为载体的文人画,是中国文人崇高品格的精神象征。本文对 “四君子”情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得出文人画“四君子”情结,是在儒道文化影响下,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文人品格与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体现。
关键词:文人画 四君子 图式 儒道文化 人格迹化
一、文人画“四君子”题材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人画源远流长,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道思想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性,在中国民族心理上最终走向融合和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千百年来儒道文化对中国文人绘画影响深远,正是在儒道思想的熏陶下,文人画才逐渐凝练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君子”是儒家经典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而把梅、兰、竹、菊比作“君子”,在画家是“依于仁,游于艺”,在作品是善与美的结合,是“比德”的艺术观念。
中国文人画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观察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文人画的象征性题材中,“四君子”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之一。“四君子”是中国画里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以这四种花卉为题材的绘画在出现时间上是有先后的,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组合的形式呈现。而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黄凤池辑《梅兰竹菊四谱》,其小引中写道:“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陈继儒称之为“ 四君”后又称之为“四君子”,以这四种植物来喻示君子的道德品格,后来这四种题材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被人们约定俗成的联系在一起,继而发展成一种中国式的“集体无意识”。
二、逐渐走向人格化的“四君子”
四君子画之所以兴盛,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第二,政治动荡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导致文人阶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第三,当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存在矛盾时,文人们常需要借物抒情来标榜人格。在这种状况下,四君子为文人重构了一个去尽浮华,简淡清远的世界。
《世说新语・仁诞》注引《晋阳秋》谈及竹林七贤云:“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今咏之。”此风延续,至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执鏖清谈,悠游林间;论“老”说“庄”,儒道交锋。不从众,不媚俗,表达一种独善其身的高洁志向,寻求个性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自此,“竹隐”亦成为文人仕子神往的精神境地。以玄妙、雅远、旷达为标榜的风流放诞,业已成为魏晋之美。这个时期的审美与社会的动荡互为因果,并形成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美学范畴。如:情与采,意与象,言与意,雅与俗,浓与淡,隐与显等。
兰入画晚于梅,大约始于唐。到了南宋,人们常以画兰来表达国家沦陷后,不屈和高昂的情操。宋末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不忘赵宋故国。他擅画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意国土已失。郑原与赵孟交往,后赵降元任官,即与之绝交。明代画家文征明,笔下的兰,洒脱高洁而不失法度。清初石涛,擅写兰之性;怪杰朱耷,擅写兰之韵。郑板桥所画的兰则是心中之兰,达到了人与兰合之境。
竹入画,和兰相似,始于唐。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文同

文人画与“四君子”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燕燕盛会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