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理之词还是妙趣无穷
摘 要: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一部杰作,更是北曲的压卷之作。历来对《长亭送别》的赏析多集中在【端正好】等几支曲词上,仅从多被忽略的【三煞】这支曲词说开去,探究其矛盾,解读其妙趣。
关键词:曲子词、探究、解读
一、“看之似寻常”――【三煞】引发的疑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中选入了元代王实甫的一篇元杂剧《长亭送别》。此戏曲不仅是高度融合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也由于它作为《西厢记》中旦本戏的名选段之一,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其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曲子历来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备受青睐。其实在这些曲词中多不被重视的【三煞】也有值得我们咀嚼的地方。
教科书收录【三煞】原文: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笔者注意到“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这一句,意蕴深刻。从文章开篇【端正好】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开始,到结尾【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从头至尾莺莺的“哭”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作为从古至今的经典戏曲,无论在古代《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还是在现代京剧选段中,这出经典的《长亭送别》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哭宴》,可见,“哭”是莺莺的“常态”。既然“哭”是常态,那么“笑”从何而来?
翻看不同版本,更让人疑惑想一探究竟:比如:从《西厢记》不同的版本来看: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
3.《南西厢・秋暮离怀》:“笑吟吟一同到此。哭啼啼独自散归。”
4.《贯华堂第六才子书》:“方才还是一处来,如今竟是独自归。”
诸多版本中只有《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与其他版本写作内容不同。是果真有两个版本,还是后人认为不妥自行改过,我们现今已无从得知,但可以看出的是,从几个版本的比较“笑”“哭”这一版本是流传最广的,而且也是现今较为大众接受的。那么既然“哭”是主旋律,“笑”如何解释?
二、“寂寞开无主”――对【三煞】的一般解读
1.《长亭送别》赏析:“对比描写则更多……【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这都是生动的对比之句,情状如绘地刻画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真实反映出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的愁郁心理。”
《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另外,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
《西厢记选评》:“曲写莺莺想到别后的孤凉况味,哀哀欲绝。‘笑吟吟一处来’是《西厢记》第一等无理之句,金无足赤,大家不免。好在接续‘昨宵’‘今夜’亮亮对照,以见愁之深、心已碎,字字凝血和泪而成。”
可能因为这个曲子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几位评论者都没有多留心,只是
是无理之词还是妙趣无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