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理论文献综述
1
1
一、前言
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就是说钱和资本不是最关键的要素,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刘光明,2009)由此,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曾多次说过:在市场经济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经济规律;同时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文化。文化管理日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将现有的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1、企业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理性主义一直是西方企业管理的基本准则。然而,这种理性主义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黎群,2008)企业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能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杨雨诚、唐欢庆:《企业文化理论综述》,《中外企业家》2006年第8期)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促使美国大量的专家、
1
学者、企业家对其进行研究,并与本国企业作比较。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发现注重目标、信念、价值观等文化因素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日本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兴起是当代学术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日经济竞争引起的管理模式比较的产物,更是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新动向的反映。(黎群,2008)
2、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
概括来说,企业文化现象产生于日本,企业文化理论形成在美国。(倪宏伟,2010)
1970年,《比较管理——组织文化展望》一书中,率先提出“组织文化”这一概念。
美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影响很大。这一阶段起到了动员和准备作用。
第二阶段是两国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日裔教授威廉·大内所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深入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以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和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代表作有: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特雷
2
斯·E·迪尔和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专家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研究人员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版的四本畅销著作,被称为企业文化的“新潮四重奏”。这四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黎群,2008)
3、中国企业文化理论演进
⑴引入介绍期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企业文化理论传到中国,并很快得到了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认同和相应,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在当时,有没有优良的企业文化被作为企业达标升级的条件之一。
⑵初步探索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已逐步告别短缺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开始寻求差异化策略。一时间,许多企业纷纷模仿外资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
⑶蓬勃发展期
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得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受到我国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一大批企业开始自觉进行文化建设,不少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并建立了企业文化职能部门,开始致力于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全面系统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黎群,2008)
3
国内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风气越来越浓。随着国外资本大量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大量落户中国,由它们带来的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理念与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理念相融合,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李玉海,2007)
(二)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1、企业文化定义的研究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以下是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一词的理解。
⑴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的作者威廉·
企业文化理论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