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摘要】 茵栀黄口服液是由茵陈蒿、栀子、黄芩、金银花等组成的中成药制剂。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免疫性肝损伤、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就目前茵栀黄口服液在临床上的应用、配伍和机制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联合用药;作用机制
为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上常将茵栀黄口服液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对于茵栀黄口服液的作用机制, 有学者应用现代药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这为进一步改善其临床疗效和开发新的临床应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1 临床应用
1. 1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产生较多, 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 加之胆红素肠-肝循环, 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出现黄染现象, 亦称新生儿黄疸。有报道称新生儿中约有60% 患有黄疸, 其中5%~10%的病理性黄疸患儿需要干预治疗。低水平血清胆红素是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细胞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 引发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产生过多氧自由基, 积累的自由基超过细胞的清除能力, 使细胞膜结构发生脂质过氧化, 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婴儿不成熟的血脑屏障功能导致此病累及神经系统等造成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母体湿热中胎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 肝气郁结, 不能疏泄胎毒湿热之邪, 湿热胎毒郁结血分所致。对应于此, 茵桅黄中所含的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是其应用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中医理论基础。目前, 茵栀黄口服液因其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成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药物。其单用或是与蓝光、益生菌、维生素等药物合用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众多[5-7]。
1. 3 免疫性肝损伤 免疫性肝损伤是一种由于免疫因素引起的进行性肝实质破坏、通过异常免疫、炎症应答导致肝损伤的一类疾病, 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肝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出现大量自身抗体, 多由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引发。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碎屑及小叶样坏死, 并伴有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 免疫性肝损伤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脏肿瘤。临床上有对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黄疸型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药物性肝炎的报道。需要注意的是, 相对于茵栀黄注射液用于炎性肝损伤的大量报道, 茵栀黄口服制剂用于此类疾病的报道尚少。
2 联合用药
2. 1 用于新生儿黄疸防治的联合用药
2. 1. 1 益生菌 当下, 对于茵栀黄口服液与益生菌联合用药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报道较多。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发现联合用药较单纯茵栀黄用药降低胆红素水平的速度更快, 效果更强。有研究报道了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对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影响, 发现联合用药组第1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和日均下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酷酷誉为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