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说明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的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第一页
99 年全国试卷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二页
93年高考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去描绘春雨的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这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第三页
将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1、分析一下首句有何妙处?
2、第三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二、四两句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4、这首诗抒发(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意境:
通过( )景,形成( )意境,表达( )的感情。
诗中分别写了江月、风灯、白鹭、船、大鱼、 沙头、几景,这几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意境:安谧、和平。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四页
技巧:
点明技巧+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具体作用
95年高考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第五页
2001/全国卷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第六页
感情:
A、直接抒情:
抒情方式+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具体的情感。
B、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具体)+借(某种)特点的景+表现蕴涵在景物中的某种特定的情感+作用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第七页
借景抒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写景)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抒情)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感情
古诗答题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